白话童谣

白话童谣是白话人的口头民间文学,是白话地区儿童的文化魅宝,主要流传于广西白话地区。广西属沿海省份,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气候湿润温热,十分宜居。
白话童谣的产生历史因缺少史料记载,已无法考证,但基于童谣的产生是以语言为基础,因此与白话的产生发展历史相近。白话是成熟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现壮族祖先)消融于汉族时的一种语言,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白话发展历史悠久,是广西最通用的语言之一。
白话童谣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第一,形式多样。不仅和诗歌一样,有三言、五言和七言诗,而且与诗歌相比,形式更为丰富,它还有四言开头的句字如:《蚂蚁多多》。第二,功能多样。首先是锻炼作用,吟唱是配合动作,锻炼儿童的肢体,如有专门练习儿童手指的白话童谣,如《点虫虫》。其次是教化作用,童谣中有大量传播美德的内容。第三,题材多样。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白话童谣的题材,如《月光光》。第四,内涵深刻。童谣大都是由母亲吟唱给儿童,旧社会的妇女会借此抒发对生活的不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公鸡仔,尾弯弯》。这些童谣具有语言平白易懂、声韵自然活泼、句式短小生动、情意俏皮有趣、想象奇特幽默的特点。
白话童谣具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白话地区的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白话地区的人一生里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白话童谣有丰富的内容和极具个性的特征,对研究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看,它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宝贵的民族记忆。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