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覃, 勇鸿发布的文章

疍家婚礼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水上居民),自宋代以来,长期生活在壮族密集居住的地区,在自身的汉文化不断地渗透到这片土地的同时,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和地域生活习俗及条件的制约,故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间结婚习俗。

历史上,疍家青年男女结婚当天,新娘在登上新郎的迎亲船之前,先邀请平时和自己相好的船家姐妹以及亲戚在自己家的船上举行放歌堂和“绕台围”等仪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谢之情及和娘家人难舍难分的亲情。在“绕台围”的仪式中,新娘与兄嫂、舅母等五位亲友一起组成一条船的造型,绕着神台(疍家结婚时特设的供台)开始“绕台围”,其中,一人扮头工,一人扮尾舵,一人扮办房,两人扮作伙计在船头。扮作头工的船妇手拿一把黑色雨伞,用线扎住伞口,示为大浆,扮作尾舵的船妇,排在6人的最后,手抱一张卷好的硬席当船舵,办房和新娘、伙计在中间,她们边绕着神台边唱。从疍家的信仰宗教礼节、亲情等依次唱叹,以此表达她们生活中的信仰、理想和希望,充分地体现了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的传统美德。

疍家婚礼是一部充分展现疍家历史文化的活生生的教材,它包含了疍家人的信仰和对生活的美好希望。而今,随着时代的进步及多种文化元素的冲击,现在的疍家人已与城里人的生活一样,故疍家婚礼这一民间习俗也逐步淡出了疍家的生活。

渡河公

上林县“渡河公”是自明朝起就流传于三里一带的一种特有的壮族民俗,该民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缺堤,天河之水淹了大地,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幸运地抱住一个大南瓜浮在水面得以幸存下来,人类也因此避免了来顶之灾,幸存的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的祖先。后来人们就制作“渡河公”以寄托后人纪念祖先,普渡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促安康。

为了纪念先祖,祈求平安,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三里一带的姑娘们都会聚在一起,哼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即用彩布缝绣着明朝装束的小人,小人怀里抱着一个装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制成似金黄色的南瓜,当地人管这些材料叫“香艾”。制作好的“渡河公”用红或黄丝线挂在小孩的脖子上,垂到肚脐的位置,也因为香艾有驱邪压掠、镇痛作用,可保佑孩童安康。特别是五月初五端午傍晚,三里汇河畔,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祝祷词,一边把孩童脖子上的“渡河公”放在一艘艘用竹片、芦苇或铁皮做成的小船上点燃红蜡烛,放到河里,任其沿河漂流。时至晚上,青年男女还沿河唱起壮山歌踏歌行,并让那“渡河公”渡走不幸和忧伤,寄托来年丰收、安康吉祥。如今,县级文物保存单位—三里汇水河边的“明清摩崖石刻”上,还记载着当年渡老头公的盛况。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渡河公”已经成为来上林观光旅游的人们特别喜爱的纪念品。也因为其似金黄的南瓜,寓意为人们带来财富;艾草的“香气”,能避邪防病,保佑安康;“香艾”即谐音“相爱”;送给自己的心上人更有意义,而关于人类祖先的传说,更让人们产生很多悠远的联想,增添对家乡美好河山的热爱。

壮族伏波庙会

伏波庙会,盛行于横县云表镇郁江乌蛮滩北岸的伏波庙一带。它是一项融民间信仰、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是当地群众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定疆界、平乱安民、疏河通航而形成,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伏波诞日举行。

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十万南征交趾,沿江而上至乌蛮滩,因滩险受阻,于是屯兵乌蛮滩岸边,号令士兵铣礁疏河通航,并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趾的叛乱,继而建城池、修水利,推广中原生产技术,发展岭南经济文化,促进了华夏民族南北文化融合和团结,因而被后人敬仰,立庙祭祀。千百年来,伏波庙香火鼎盛,人气极旺。相传农历四月十四日是伏波将军马援的诞辰日,为了纪念这位一代名将,从四月十二至十四日的三天时间里,当地百姓以及方圆数百里的南宁、贵港、梧州、钦州、灵山、宾阳等市县的群众,特别是渔家船民都不辞辛劳赶赴伏波庙祭祀礼拜,由此形成规模宏大的庙会。

伏波庙会期间,人潮如涌,香烟缭绕,炮竹阵阵,锣鼓喧天,龙狮翻腾,歌声四起,热闹非凡。进香的、拜神的、歌咏的、舞狮的、唱戏的,民俗活动种类繁多,节目丰富。归结起来主要有祭拜、舞龙狮、对歌、唱师公戏、道巫法事等五大方面的内容。

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

壮族谭氏草药疗骨法,是广西壮族地区富有特色和代表性很强的传统骨伤疗法。草药疗骨,名副其实,完全用草药治疗。谭氏草药疗骨法自清雍正1733年传承至今,经五代约280余年。

清代,南圩地方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交通闭塞,骨折骨伤患者只能靠自己摸索以草药自救。经几个世纪的实践,草药治骨伤经谭氏的前人研究,在行医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总结,得以基本定型并一代代传续。谭氏草药疗骨法用羊蹄藤、穿破石、吹风藤、小榕叶、小榕根等10多种草本木本植物经切碎捣烂入药。这来自山野原汁原味的草药无副作用,疗效显著安全,无副作用。其治疗的顺序:给患者正骨、复位,再用捣烂的草药搅米酒敷患处,每隔3小时将药搅酒再敷,一日敷四次。连敷20至30天断骨即愈合。此时停用草药外敷,改用以草药浸泡的药酒外擦患处。整个疗程九九八十一天,断骨即完好如初。

其特点是不施手术,敷药三分钟解除痛苦,敷药、换药简单,药源足,易采、无副作用,标本兼治。整个疗程严禁吃豆类、鱼类、酸类、蛋类和糯米饭。因疗效显著,愈后完好如初无后遗症,且经济实惠,深受患者欢迎,名声远播,每天都有来自当或周边乡镇、县、市如南宁市、百色市、崇左市、平果县、大新县、天等县等地的患者慕名前来求治。

谭氏草药疗骨法的传承讲究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每代仅传一人,严防秘方外泄。谭氏草药疗骨法历经五代,救死扶伤,传承至今。

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

宾阳地势南高北低,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丰富,雨量充沛,终年适宜植物生长,中草药资源十分丰富。

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流传于宾阳,影响辐射至南宁各县区及来宾、贵港、柳州、玉林、岑溪、梧州等地,甚至湖南、广东、云南等外省患者也慕名前来求治,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历史。清末光绪年间,宾阳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创始人封国持,师从广东吴氏伤医郎中学得跌打疗伤之术。因宾阳民间有生产爆竹传统,在行医中,常遇被火药爆炸烧伤因无良药治疗而致破相伤残的患者,深感痛惜。于是,潜心研究本地中草药的药性功效,创制出专治水火烫伤的良药“烧烫灵”,其有“药到痛止、快速治愈”之功效,且愈后极少留下瘢痕。此方治愈患者无数,享誉宾阳及周边,奠定了封氏烧伤创疡治疗基业。

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以中医疮疡理论为指导,经不断实践完善,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即局部治疗与整体扶正相结合,安内攘外的治疗法则。封氏烧伤秘方“烧烫灵”由金银花、火炭母、桅子、两面针、一点红、爬山虎、路边青等配伍炼制而成,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收敛生肌、促进伤口愈合和减轻瘢痕的作用。封氏烧伤创疡治疗历经百年,经不断总结与革新又研发出了封氏中药烧伤膏剂、祛腐生肌长皮膏、烧伤中药油纱等新产品新技术。封氏烧伤创疡治疗术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成本低廉、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做了重要贡献,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学术研究价值、社会价值。

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

酱料,即各种发酵而成的调味品,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喜爱的佐料。在南宁,传统的酱料更是人们日常煮菜、酒宴所不可或缺的主要食用佐料之一。

南宁铁鸟酱料的由来,源于来邕的移民。据《南宁市志》记载,清朝咸丰年间,广东南海人李亿万、梁迪臣来邕,在南宁沙街(今解放路)开设了最早的酱料铺——天盛祥酱园,后改为大盛祥酱园。之后又有万利、义利、民生、陆裕德等酱园陆续开办,其中大盛祥酱园实力最大,年产酱油三十五至四十万公斤,传统酱料五至八万公斤,在市内开设了多家酱园分店,酱料不仅在南宁销售,还在周边的圩镇和左右江流域各县设有支栈,都有固定的客源。后来因为业务扩大,以“前店后厂”的经营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销售的需要,“大盛祥”便在沙街附近的南伦街购地建起了新的加工厂,也就是现在的南宁市酱料厂所在地。 1#3 Qa{i

解放后,大盛祥酱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公私合营、全民所有制企业、国营企业、私企的变化,其所生产的传统酱料产品也从大盛祥被注册为“铁鸟”牌商标。

南宁铁鸟酱料的主要产品有豉油、黄皮酱、海鲜酱、酸梅酱、黑米醋等,其选料上乘,制作讲究,味道纯正,很受百姓喜爱,尤以黄皮酱和酱油最为有名。产品除销售南宁本地外,还销往南宁市各县外,还远销崇左市、百色市、桂平市、广州市、上海市东北各市以及东南亚地区,具有相当广泛而深厚的客源基础。

南宁铁鸟酱料制作技艺是南宁及其周边地区饮食文化历史的缩影之一,它清晰的记录了南宁及周边地区的原住民、移民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历史。对南宁铁鸟酱料的挖掘和保护,对于了解历史上南宁社会生活的变迁,移民与城市生活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推动和促进地方优秀传统饮食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横县南山白毛茶制作技艺

南山白毛茶属绿茶类名茶,产地在横县南山,其悠久的传统手工制作历史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岭南乃至全国闻名遐迩,影响广泛,素有茶中“异品”、“品胜武夷”、“味色胜龙井”之美誉。茶园主要分布在南山寺及南山主峰一带,海拔高约800~1000米左右。茶树为有性群体品种之一,乔木型,树姿直立,高约3米以上。茶叶为中叶品种,芽壮毫密,叶薄而柔嫩,是适合制白毛茶的理想原料。制红茶,毫色金黄,汤色红亮,滋味强烈,香高,叶底黄铜色。制绿茶,白毫特多,香气清,汤色浓绿,外形紧结,味带微苦而后苦醇。

白毛茶焙制方法精细,上品茶只采一叶初展的芽头,其他则只采一芽一叶。遇有较大的茶荃和叶子尚须撕为2-3片。通常,制500克特级白毛茶需采4.5万个左右芽叶,加工程序包括鲜叶、摊青(即摊晾3小时以上)、杀青、揉捻、定型、足干、提香,每一个过程都极其讲究。杀青至提香五道程序中,炒制过程特重(保持不脱白毛),加工过程系用铁锅炒杀青,扇风摊晾,双手轻揉,炒揉结合,反复三次。最后在烧炭烘笼上以文火烘干,成品茶色泽翠绿,制作500克的茶叶需要控制在36个小时内。

清道光二年(1822年),南山白毛茶在巴拿马国际农产品展览会上获银质奖章,这是在国际博览会上最早获奖的中国名茶之一。民国四年(1915),美国为庆祝巴拿马运河通航,在巴拿马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南山白毛茶再次荣获银质奖。1933年,广西省政府给南山白毛茶题匾称:“品胜武夷”。2006年广西南山白毛茶茶业有限公司成立,“圣种”商标注册成功,公司茶叶基地南山白毛茶场和广西桂林茶叶科学研究所及横县科技开发中心共同实施《有机茶标准化栽培关建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南山白毛茶场成为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南山白毛茶的系列产品及品质得到开发和提升。

横县茉莉花茶制作技艺

茉莉花茶是花茶行业中最主要的茶品种,它是用含苞欲放的茉莉鲜花加入绿茶中窨制而成的茶叶品种,集茶叶与茉莉花香于一体,茶引花香,花增茶性,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浓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鲜灵芬芳的茉莉花香。在茶叶分类中,茉莉花茶属于绿茶再加工茶。

横县地处桂东南,气候温暖,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丰富,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生产和花茶加工基地,享有“中国茉莉之乡”的美誉。;目前,全县茉莉花种植面积近7000公顷,茉莉花年上市8万吨,茉莉花茶产量和加工量占全国茉莉花茶总产量的70%以上,占世界的60%以上,茉莉花销售收入5亿元。全县8个茉莉花交易市场中,横县西南茶城是全国最大的茉莉花茶专业市场。全县拥有茉莉花加工企业180多家。

横县茉莉花茶历史悠久,其传统制作工艺独特而复杂,一般要经过:茶胚、窨花拼和、 堆窨、 通花、 收堆、 起花、 烘焙、 冷却、 转窨、提花、 匀堆、装箱等工序,其制作技术要求也很高,每一个工序对温度、湿度以及时间的把握都非常考究。经过复杂工艺制作出来的横县优质茉莉花茶,不仅保持了绿茶浓郁爽口的天然特性,又包含着茉莉花的鲜灵香味,而且还兼备茉莉花特有的保健功能。不仅保留了茶叶中的茶多酚、茶氨酸、维生素、矿质元素等大量有益成份,又吸收了茉莉花的香气,使横县茉莉花茶含有大量芳香油、香叶醇、橙花椒醇、丁香酯等20多种化合物,具有理气、开郁、安神、和中、化瘀和辅助治疗偏头痛、疏肝解郁等功效,被世人称为“去寒邪、助理郁”的春季饮茶之上品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成为了我国乃至全球现代最佳天然保健饮品。

2006年4月横县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颁发的“横县茉莉花茶”证明商标,同年7月,“横县茉莉花茶”被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予以保护。

目前,横县茉莉花茶已经成为横县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产品远销美国、韩国、日本等国。

横县鱼宴制作技艺

峦城镇位于横县西南部,在南宋时期是永淳县县城,距美丽的广西首府南宁60公里,水陆交通方便,全镇盛产木器、陶器、铁器等,手工制造业、渔业相对发达,农业生产以水稻、甘蔗、红薯等为主,南宋时代《峦城志》记载,横县鱼宴制作技艺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鱼宴”的寓意是:团圆、吉祥;生活红火、年年有余。横县鱼宴制作技艺是以横县峦城镇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一项地方民间传统手工技艺,堪称“峦城一绝”,闻名遐迩。

横县鱼宴制作技艺的制作方法:

将活鱼除腮斩尾、放血、净身、滴干血迹,从鱼脊下刀、沿鱼侧骨轻轻剔下两侧鱼肉,去皮起骨后,再将鱼肉剁成浆;放盐、古月粉、生油、鸡精、茹粉等配料搅拌均匀,然后做成鱼扣、鱼糕、鱼角(鱼饺)等熟制品;剩下的鱼头、鱼骨等配以香菜、葱、姜、芋头等熬制鱼汤。鱼制品:色香美味、甘醇爽口、嚼劲足、回味无穷。有去湿除燥、养颜的功效,久食祛病强身,延年益寿。

横县鱼宴传统手工艺来源于晋元帝年间隐居峦城的逸士董京偶遇仙人,制食鱼丸、鱼扣、鱼饺子等的故事传说,近代粤港友人、台湾爱国人士不辞远道、慕名而来观视、体验。“横县鱼宴”是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对该项目的保护,将对横县特色手工技艺及其产品的研究和保护、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横县大粽制作技艺

粽子即糯米粽子,是人们日常生活普遍喜爱的一种传统美食、互赠亲戚好友的上乘佳品。在横县,大粽更是人们欢度新春佳节的主要食品之一,在民间历来有着“无粽不成年”的说法,象征美好、吉祥、欢乐与喜庆。

横县大粽的由来,以远古先民的年粽文化理念而论,其名称、形状、材料都起源于生殖崇拜。首先包粽子本地壮语为“独逢”,与包襁褓“独朋”的语音极为相近。其次,粽子形状是平底、上拱、中部丰满隆起的长条形,意为孕妇腹部象征。所用材料则是以山上带香的粽叶和红绳索用作包裹,意为吉祥。而内部材料的糯米是象征胎胞,肉条象征脐带,绿豆则是供胎儿涉取的养分。年粽选取的各种意态,均属生殖崇拜的注脚。在横县民间,历史至今仍广泛流存着:古时候,槎江(横县旧称)人们因贫困而创造性地包制大粽以除旧迎新,春节期间人们互赠双数的粽子之“好事成双发”、新婚夫妇第一次回娘家要担“茶粽”、娘家赠予粽子与发糕庆贺亲家新居之“中(众、粽)手发财”、横州三女婿以牛柑叶包粽巧为岳父祝寿之“未见过”的佳话传说以及驮粽人驮粽时不得掂脚(驮:即捧粽入锅,下同)、有白事的人家一年内不包制粽子等种种传说与习俗,充分印证和表明大粽在横县的渊源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内涵。

横县大粽,从历史起初发展至今,其制作形式已在传统的家庭单一制基础上,具有相当规模、设施齐备、资质达标的作坊、加工厂、公司等制作企业曾在一段时期内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形成了产量大、品种多、规格高、标准化的“横县大粽”制作基地(链),在这其中以广西横县金妹油业食品公司、横县康盛食品公司及其生产的“横州”、“粘粘香”品牌的横县大粽最为著名,品种有原味绿豆猪肉粽、猪脚排骨粽、香甜板栗粽、养生黑米粽等,规格有3斤、2.5斤、2斤和1.5斤等四个标准型类。

“横县大粽”制作考究、选料精细、体大丰腴、色泽光亮、口味独具“浓厚馥郁、醇正平和、滋润柔软、鲜美爽口、回味无穷”之特色且寓意好,一直以来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作为美食中的“大哥大”早已饮誉两广、闻名于世,因此具有相当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作为横县及岭南地区优秀的地方特色传统美食,“横县大粽”曾盛极一时,在参加南宁市举办的历届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的美食节活动中,连续两届获得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金奖、第三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美食节最佳食品奖,是广西最著名的传统风味名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