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覃, 勇鸿发布的文章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亦称“佛手莲花舞”,是以隆安县雁江镇为中心并广泛流传于隆安县那桐镇、乔建镇、屏山乡、布泉乡、南圩镇以及百色、平果等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壮族“九莲灯”花手舞过去是道公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是在为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福禄寿全的老龄人逝后或二次葬的一种祭祀舞蹈。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已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历史嬗变,现不但仍然活跃在民间法事活动中,而且成为了大众舞台上展演的富有特色的壮族民间舞蹈。

“九莲灯” 花手舞围绕“香、花、灯、涂、果、乐”等内容进行边唱边用手、腕、指,不断变化造型作出各种花手舞,舞手复杂多变快捷有序,配上击乐伴奏,演绎了富有独特柔情的“九莲灯“花手舞。“九莲灯”花手舞的花灯分上、中、下三品,通过“佛、法、僧”将“九莲灯”中的“香、花、灯、涂、果、乐”

赐予孝男孝女,祈福他们日后种植业五谷丰登,养殖业六畜兴旺,生活顺顺利利,教诲众人只有行善积德才能修成正果,迎来福、禄、寿。“九莲灯” 花手舞的动作及手位包括:翻腕轮指花、外内腕花、佛手、法手、僧手、香手、花手、灯手、涂手、果手、乐手、腕花佛手、腕花剑指、腕花响指、端掌弹指、千日指花、慈悲指花、三宝指花等。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作为壮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古老遗存,其舞蹈内容丰富,寓意深长,舞蹈风格独特,舞姿柔和、曼妙和富有韵律,优美动人,场面灵活跃动,极富有艺术感染力,其娱人娱神祈福的表达目的也明朗无遗。

壮族打扁担

打扁担源于 “打舂堂”,是流行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和上林县、都安县部分壮族乡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打法轻盈灵巧,节拍紧凑,高下疾徐,自成声调。打舂堂最初是由木槽、木杵等道具相敲打,所以称为“打榔”,后由轻灵的木板或长凳、扁担替代,故称“打扁担”。人们通过打扁担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世事太平。

打扁担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站立下蹲,转身跳跃,原地前进等互相敲击,有时配合叫喊“咳咳”呼声,场面紧凑,气氛热烈,具有强身健体和娱乐作用。

1982年至1984年间,马山壮族打扁担曾三次代表广西参加第一至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其中第一、三届获得一等奖,1982年9月第二届被评为优秀项目并京向十二大代表汇报表演。北京民族文化宫和日本国家博物馆目前还收藏有壮族打扁担的道具。

壮族香火龙舞

壮族香火龙舞主要分布在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及周边地区,它有别于其他舞龙民俗活动,有一整套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道具,动律十分强烈,是一项群众性很强,寓意深刻的壮族民间舞蹈项目。

香火龙舞原为“火龙窑”点火前奏的庆典,它源自广东佛山市的石湾镇(制陶瓷的古镇),自清代传入南宁市良庆镇缸瓦窑村一带,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瓦窑村近傍邕江,水路畅通,土质非常适合烧制陶器。自清乾隆以来,这里盛产的陶瓷产品凭借水路远销各地,制陶业十分兴旺,被誉为“缸瓦村”。烧陶技术十分考究,当陶坯制好并装窑后,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烧窑了。吉时点火烧窑是一件十分隆重而又令人振奋的大事,为了庄严庆贺这一关乎成败的重要时刻的到来,并求得冥冥中神的护佑,使烧制的陶制品质量达到预期效果,人们按照那一孔紧挨一孔,排成长长一列的“火龙窑”的形状制作香火龙。在点火烧窑的时刻,准备好“三牲”、糖饼果品等祭品,先到土地庙焚香祭拜一番,然后鸣锣击鼓,欢天喜地的狂舞香火龙舞。这种在点火烧窑前所进行的祈祷龙神保佑烧陶成功的祭祀舞蹈,后来由娱神慢慢发展成为了一项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舞蹈项目。每逢农历八月中秋十四、十五、十六日晚进行,其时良庆镇缸瓦窑村及周边地区的四邻乡间穿圩过巷,香火龙在烟花爆竹和锣鼓声中激舞,耀目的火光、缭绕的烟雾,犹如龙腾云中,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香火龙舞所用道具,是用竹蔑、树丫编扎成骨架,缠上仙人掌、老虎芋,挂上大小排灯等制作而成的龙,整条龙分龙头、龙身(9至11节)、龙尾三个部分。龙的总长约17米,需13至15人舞龙,另有一人掌龙珠,五人掌龙牌灯,五人打击乐,若干人掌鱼灯、虾灯、蟹灯、猴灯、兔灯。舞龙时,分别在龙头、龙身、龙尾上遍插点燃的香火。香火龙舞到高潮时,在四邻乡间穿圩过巷,热闹非凡,称“火龙游镇”。游龙活动结束后,舞龙的艺人把香火龙抛进邕江,以示龙归大海。

南宁壮族春牛舞

《春牛舞》是广泛流行于壮族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娱乐表演形式,其中以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一带最具代表性。《春牛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三种。

三种不同形式《春牛舞》的表演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大同小异,其中茶公茶娘的舞步也基本相同,但以“四脚春牛”的形式最为完整,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也比较规范。“四脚春牛”中的舞蹈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牛舞,主要模拟牛的各种习性、动作和神态。由于表演者均为农民,与耕牛朝夕相处,他们喜牛、爱牛,对牛的性情、习惯了如指掌,故表演时动作自如,神态逼真,形象生动,犹如真牛一般,极受群众欢迎。第二种是模拟农业生产的舞蹈,如犁田、播种、插秧、挑谷等。这部分舞蹈充分发挥了道具的作用,如以彩扇的一开一合象征播种与插秧,美化了劳动,使观众得到美的享受。第三种是程式化的采茶舞步,基本舞步与“十字步”雷同,但幅度较小,不强调两边的摆动,而是贯串了膝部的屈、伸规律。

据明代《南宁府志》记载:“立春先一日,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村于东郊。”“是日办理迎春仪仗甚盛,凡距城二十里内,男女老少相竞追逐来观,至为热闹。”可见土牛迎春的习俗在广西最晚在明代即已盛行。

近年来,民间春牛舞的演出活动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除了春节期间的贺年表演外,村中男婚女嫁或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都要请春牛队前往助兴表演,有的春牛队已发展成为半职业的演出团体,表演上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的形成和传续,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据传,300多年前的一天,今长塘街邕江北岸的长塘老村,全村突然轰然陷落,倾刻村毁人亡,惨不忍睹。这当然是地震所致,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龙走南岸”所致,是神龙引导村民迁赴对岸的芭蕉林定居。此后侥幸逃过这场浩劫的村民便“随龙”迁居对岸,村名为“芭蕉街”。为了铭感龙赐吉地,每年农历6月19日长塘街建街吉日,人们便以芭蕉杆扎成龙形。芭蕉根为龙头,芭蕉杆为龙身,并在龙头、龙身上遍插香火,再配以吹打乐,欢天喜地逛舞,以祈请神龙保佑新家新街和与日旺增的人丁永享太平。自那时,壮族香火龙一路舞来,直到迄今。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源自壮族师公舞,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以师公骐鳞舞步、九罡舞步为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其舞蹈动律优美,舞蹈语汇丰富,动作节奏鲜明。芭蕉香火龙舞共有9节,每一节都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上插上数以千计熠熠闪亮的香火,一条熠熠生辉的九节长龙便制成了。舞龙的9名师公,一人舞一节,另有一人走在龙头前舞龙珠开路。其表演过程,主要有请圣、迎龙、拜神和感恩,主要是表达人们对龙的感激,祈请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从师公娱神舞蹈中分离出来的最具艺术魅力的一支奇葩,发掘、抢救、保护壮族芭蕉香火龙舞不仅能丰富和继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研究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壮族骆垌舞

壮族骆垌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距今已有逾千年历史,该舞脱胎于师公舞,而师公舞的源流,是古代的巫舞。壮族骆垌舞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据在马头挖掘古墓群和出土的文物研究表明,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骆越古国,其国都和京畿在大明山西南麓今武鸣县境的陆斡、两江、马头、玉泉一带。公元前111年,骆越国亡,亡国之都虽然被彻底毁坏,昔日辉煌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其不凡的历史,丰富多姿的文化却为万千臣民历久怀念。于是,承载着骆越古国历史和文化的壮族骆垌舞便通过祭祀形式,由师公舞派生而成,并以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在骆越国都的废墟——武鸣县玉泉镇一带上演和传播。

“壮族骆垌舞”以师公舞为基础,“骆垌”是古代骆越的将军称号,“壮族骆垌舞”所反映的内容,是骆越古国别致的祭祀过程,主题包括出征、点兵、行军、打仗、招魂、驱邪等等。作为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骆垌舞之内容涵盖面如此广博,内容如此丰富,实为祭祀舞蹈所罕见。它不仅较全面而富有特色地展现了古骆越的文化风貌,而且保存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壮族远古的信息,因此壮族骆垌舞堪称是壮族地区古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其完全具备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此外,鉴其历史和内涵和可以期许的文化外延,壮族骆垌舞甚至还应有更高的期待。

上林壮族八音

上林壮族八音是盛行于上林县壮族居住的白圩镇、大丰镇、明亮镇、澄泰乡等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它起源于广东佛山地区。清朝道光年间,出于经商的目的,不少广东省佛山一带的商人移民至上林定居,并将佛山的音乐带到上林,聪明的白圩一带的壮族先民吸收了佛山移民的音乐精华,并与本地的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具壮民族特色的上林壮族八音。

上林壮族八音演奏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元宵佳节、婚娶、满月、贺新屋、祝寿、迎神、祭祖、殡丧等风俗活动中都要演奏八音音乐,演奏的内容包含喜乐和丧乐两大部分,在结婚、贺寿、节日等喜庆场合演奏喜庆的曲目,在老人千古逝悼等丧事则演奏哀乐曲目。其形式分为武场和文场,武场以乐器演奏为主,文场不仅有乐器演奏,还有壮语清唱。

上林壮族八音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及独特的艺术特征,它具有固定成套乐曲,演奏内容和曲目多样化,乐曲具有鲜明的主题性,直接反映了乐曲的内容,它在上林白圩一带壮民族日常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与壮族人民同歌哭、共悲欢,真实地反映了上林白圩一带壮族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为广大百姓所喜爱,是上林白圩一带壮族人民音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上林瑶族歌谣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的瑶族民歌“瑶山歌”,自夏朝时期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瑶族人的地位很高,瑶王到朝廷皇室拜见皇上时不用叩首跪拜,和皇上平起平坐,商量民生大计。但是后来由于朝廷的战争叛乱,瑶族英雄盘古瑶王带领瑶族人民在与外族人的领土争夺中,寡不敌众,只好带领瑶族人远走他乡。瑶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以大山为依托,以山洞为家,以打猎为生,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平日里,瑶族人之间的对话交流都是以瑶语山歌为主,男男女女用山歌对唱来传情达意。相传中瑶寨是不能让外面的族人随便进入的,如果有客人来访,客人来到瑶寨的寨口山坳时,必须在摆放的竹筒上敲打三声,寨主听到竹筒声响后就吹起牛角以至回应,并召集瑶族同胞换上节日盛装敲打各种日常农作器物作为乐器,唱着瑶族的山歌欢迎客人的到来。这一迎接客人的仪式就世世代代相传,瑶族人的“瑶山歌”也一直被传唱至今。

瑶山歌经过瑶族人民一代又一代民间口头传唱,并且不断地加工、完善,形成了以激励人们奋发图强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如今,瑶族同胞过上了好日子,每当逢年过节、结婚祝寿、斋场庙会的喜庆日子,都把“瑶山歌”搬上自家的歌台,不分男女老少,个个开口即来朗朗上口,唱给前来聚会的亲朋好友听。由于“瑶山歌”旋律悠扬,词韵合拍,可以分成四声部吟唱、二声部对唱、个人独唱。

隆安壮话排歌

排歌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是壮族山歌的一种。隆安壮话排歌,当地称“潘”,分高腔和低腔排歌,包括有“谈情歌”、“婚嫁歌”、“庆贺歌”,‘劳动歌“、”“礼仪歌”、“悼念歌”等,主要分布在隆安县城府镇、那桐镇、乔建镇、都结乡、丁当镇、布泉乡等壮族地区。

排歌中的“谈情歌”,是隆安壮族同胞千百年来世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多在歌圩里进行,或相约结伴在林间山坡等地方对唱,是青年男女以歌表情怀,以歌结伴侣的“媒歌”;“婚嫁歌”是送嫁迎娶的男女双方的朋友们为祝福新郎、新娘一生恩爱幸福,白头偕老而唱;“庆贺歌”是村里人为一年来获得丰收的聚餐会即兴而歌,欢乐的人们边唱酒边唱,唱风调雨顺好收成,唱来年获更大丰收;“劳动歌”是在劳动的休息时间里选风趣幽默的词句来唱,以减轻劳动的疲劳;“悼念歌”是在此70岁以上老人谢世的丧场上唱的,人们在悼念亡者时歌颂他(她)在世时的功德,希望他在天之灵能恩泽后代。

自古以来隆安人民以排歌吟唱生产、生活,抒发对生产生活的快乐与苦衷,歌唱祖国山河,赞颂田园风光,祭祀贺喜,祭祀神灵以娱神寿晏、婚礼、喜晏贺喜,交友传情,联谊求婚,批判丑恶,揭露时弊等。

隆安壮话排歌,内容丰富,多姿多彩,各有特色。隆安县壮话排歌“潘”,已成为一种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闪亮展现在世人面前,隆安县的陆乃昌、叶统皇歌师歌手曾在2003年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活动中施展歌喉,充分展示了隆安县民间音乐——“潘”的艺术魅力。挖掘、抢救和保护隆安县排歌,不仅可以丰富和完善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南宁壮族哭嫁歌

哭嫁歌是曾广泛流行于广西各地的壮族婚姻风俗。哭嫁歌是在哭嫁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无论从哭嫁歌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内容的丰富而言,都像其它风俗形式一样各具特色。“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等等,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

南宁哭嫁歌广泛分布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江南区的吴圩镇、苏圩镇、江西镇以及良庆区的大塘镇、南晓镇、那陈镇等壮族及壮汉杂居地区,这种哭嫁歌是姑娘出嫁时,以“哭”代说,倾诉衷肠,表达离情,招呼来宾,告别亲人的一种形式,它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女性命运与婚姻的关系。

南宁哭嫁歌是当地壮族青年极为隆重的结婚仪式。哭嫁歌是在伴娘的伴唱下由新娘通宵达旦地跪唱,一般是从结婚的头天开始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轿后才结束,有些地区甚至要唱三天三夜。南宁哭嫁歌以相对固定的内容传续,内容非常丰富,主要有《十姐妹歌》、《唱歌堂》、《花烛歌》、《十拜歌》、《上轿歌》、《骂媒歌》、《叹女身》、《哭爹娘》、《骂舅爷》、《哭弟弟》、《哭妹妹》、《骂轿夫》等多种哭嫁。哭嫁歌唱什么,叹什么,骂什么,一般都以“爷呀——娘”短句作开头,句式或四句、八句不等,多为七言。主要内容有歌颂父母养育之恩,有埋怨生为女孩要出嫁,有埋怨兄弟自己嫁出后独占家产,留恋一同长大的姐妹等等。歌调似哭非哭,似歌非歌,倾尽离别之情,相思之苦,诉说父母养育之恩,以及自己的依恋、留恋但又不得不离开的那种缠绵悱恻的心情。曲调婉转缠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特别是出嫁新娘上轿前在厅堂上辞别祖先、父母时,凄切之氛,情动全场,甚至有唱至昏迷不醒,满堂宾客为之唏嘘哽咽。

南宁哭嫁歌,在我国诸多民族的婚姻风俗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它多元的文化特征,对于研究南宁婚俗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展示南宁婚俗文化特色,丰富南宁历史文化内涵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其音乐素材、演唱形式和作品,既保留浓厚的民族民间色彩,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使之具有较高的音乐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为民间音乐的创作和发展也提供了丰富的音乐创作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