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覃, 勇鸿发布的文章

武鸣壮族山歌

武鸣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日,武缘(今武鸣县)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解放前编写的《广西边防纪要》记载:“沿边一带风俗,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其中就是描写了武鸣县陆斡、马头、小陆、包桥、灵马、王桥、方合等一带的歌圩上人们通宵达旦唱山歌的情景。武鸣人善以山歌来表现生活,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将壮族山歌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进行继承、巩固、提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山歌艺术。壮族山歌已经是武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随着历史社会各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而发展,截止80年代,我们普查出的山歌共有36种,这36种山歌中因地域环境,地域人民的生活习俗、语言特点的差异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不同区域的山歌类别。

武鸣壮族山歌具有壮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研究壮民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考究价值,不仅弘扬了壮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对发掘、抢救、保护与传承壮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四六联民歌

四六联民歌历史悠久,流布于上林县及周边地区,于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上林县隶南方州时,由京官、州官常到上林,带来汉文化。聪明的壮族先民将汉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骈赋的四六、四七句式吸收过来,与自古就有的壮族民歌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加工,逐步形成四六联壮族民歌格式。

四六联民歌的发展,自唐太宗、高宗时期已初成定格。锲于上林县澄泰乡清水河畔的唐《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唐永淳元年公元宵82年立)就有四六联民歌句。“回波所利,不耕□获之□,和之所多,未乏南山之有,若池之流……卿述短辞,用申诚曲云尔!”此后四六联民歌不断发展,便成为如今腰尾互韵的定式。

四六联民歌的特点一是记以汉字,唱以壮音;二是固定曲谱,随文可唱;三是句式字数为前四后六,四六两句合十,为前半节,符合完满吉数,下半节亦为四六相对,两半节合为一小节,节数多少根据内容而定;四是尾腰共韵,错落优美;上半节首句尾字,即四六联的首句第四字起韵,押第二句,即“六”中的第四字作腰韵:第二句末,即第六字又起韵,押第三句尾字韵,即第四字韵,第三句第四字韵又押第四句第四字腰韵。

四六联民歌集诗词歌赋骈于一体,形式美,韵味浓,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中的精华之一,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产物。其内容如其它民歌一样,多是吟唱生产、生活,抒发对生产生活的快乐与苦衷;歌唱生息环境,祖国山河,赞颂田园风光,城镇景色;祭祀贺喜,祭祀神灵以娱神寿晏、婚礼、喜晏贺喜;交友传情,联谊求婚;批判丑恶,揭露时弊等等。

四六联民歌

四六联民歌历史悠久,流布于上林县及周边地区,于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上林县隶南方州时,由京官、州官常到上林,带来汉文化。聪明的壮族先民将汉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骈赋的四六、四七句式吸收过来,与自古就有的壮族民歌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加工,逐步形成四六联壮族民歌格式。
四六联民歌的发展,自唐太宗、高宗时期已初成定格。锲于上林县澄泰乡清水河畔的唐《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唐永淳元年公元宵82年立)就有四六联民歌句。“回波所利,不耕□获之□,和之所多,未乏南山之有,若池之流……卿述短辞,用申诚曲云尔!”此后四六联民歌不断发展,便成为如今腰尾互韵的定式。
四六联民歌的特点一是记以汉字,唱以壮音;二是固定曲谱,随文可唱;三是句式字数为前四后六,四六两句合十,为前半节,符合完满吉数,下半节亦为四六相对,两半节合为一小节,节数多少根据内容而定;四是尾腰共韵,错落优美;上半节首句尾字,即四六联的首句第四字起韵,押第二句,即“六”中的第四字作腰韵:第二句末,即第六字又起韵,押第三句尾字韵,即第四字韵,第三句第四字韵又押第四句第四字腰韵。
四六联民歌集诗词歌赋骈于一体,形式美,韵味浓,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中的精华之一,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产物。其内容如其它民歌一样,多是吟唱生产、生活,抒发对生产生活的快乐与苦衷;歌唱生息环境,祖国山河,赞颂田园风光,城镇景色;祭祀贺喜,祭祀神灵以娱神寿晏、婚礼、喜晏贺喜;交友传情,联谊求婚;批判丑恶,揭露时弊等等。

南宁平话民歌

南宁平话民歌是南宁平话人(蔗园人)用平话语言所唱的歌。它主要流传于南宁市的六个城区和横县、宾阳县、武鸣县、隆安县以及百色市、崇左市等地区,尤以南宁市郊县以及横县的百合镇、马山乡等地的平话民歌较为集中。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南宁平话人叫“歌”管叫“家”,即“家词”,“唱只‘家词’来解乐”。南宁平话民歌属单声部民歌,富有韵律,是古律诗的一种,常用的有金银、娇情、娇连、娇容、娇眉、啼西、的思、乔张、乔妆、朋崔、朋乖、情乖、情娇、朋娇、朋哥、娇娥、陀苏、寥刁、劳刀、麻沙、陀沙、乖流、潭深、卢都等20几种韵律。每首歌所下的韵要根据对象的不同而进行选择,如对象是情人则下情乖韵,对象是朋友则下朋乖韵。在形式上有七言家、家信(家书)两种。七言家每句七言,每首四句,讲究押韵,似七言诗,一三句末一字是仄声,二四句末一字是平声,一、三句可押不同韵,二、四句必须押韵(叫一三不论,二四分明),而第一、二句间用相对固定的韵律连接,第三、四句间用固定的“队”(平话人的“队”意为“们”,“我队”、“伝队”,即我们这群人之意)这一辅助音来相连,表示和谐、亲热,这是平话民歌与其它民歌最大的区别。家信的句式相对比较自由,这种句式前后七言,中间的韵律有三、五、六、八字不等。平话民歌歌词内容丰富,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俗易懂,语言表现力较强,采用起兴的手法非常普遍,而且生动形象,有的是写景起兴、触景生情,有的是叙事起兴虚实相映,或以通俗的生活道理和常识起兴。在语言上有时也采用朴实自然的直叙方法,语言简洁明了,朴实自然,形象生动鲜明,给人以较强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南宁平话民歌具有独特的音乐素材、韵律结构以及演唱形式,语言艺术极富表现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它对研究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南宁多声部民歌

南宁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美誉,全市有壮、汉、苗、瑶等12个民族。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南宁多声部民歌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南宁多声部民歌主要包括上林多声部四六联民歌、兴宁区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邕宁嘹啰山歌、武鸣二声部民歌等,形式多样,调式丰富,有二声部、三声部,且旋律清晰,音乐优美。如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分“逗引高腔”及“平腔”两部份,以五声音阶作为调试基础。上林多声部四六联民歌,则是汉壮民歌相融合的产物,记以汉字,唱以壮音,句式字数为前四后六,颇有特色。邕宁嘹啰山歌属二声部山歌,可二人对唱或者多人对唱,因歌唱中,首、中、尾部都出现“嘹”与“啰”的衬词而得名。
自古以来南宁多声部民歌就有吟唱生产、生活,抒发对生产生活的快乐与苦衷;歌唱祖国山河,赞颂田园风光;祭祀贺喜,祭祀神灵以娱神寿晏、婚礼、喜晏贺喜;交友传情,联谊求婚;批判丑恶,揭露时弊等等作用。
在我国诸多民族山歌中,南宁多声部民歌具有独特的魅力,在广西乃至全国民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丰富的内容和极具个性的特征,在中华其他民间音乐中实属罕见。挖掘、抢救和保护南宁多声部民歌,不仅丰富和完善广西壮族民族音乐史,乃至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史的丰富和完善,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

南宁松柏汉族二声部平话山歌,是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五塘镇、昆仑镇等汉族居住地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壮、汉杂居之地,受语言及其民间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演唱风格,因民歌产生地为松柏村,本村因松柏树多而得名,南宁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也由此得名。
南宁市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主要分为“逗引高腔”及“平腔”两个部份。逗引高腔是一种民歌手在歌会之前,召集歌手到歌场唱歌的信号,一般由两个召集的歌师来高声唱,而其他歌手听到歌声时则纷纷赶到歌场集合来对歌,它的含意是歌会开始了,知音者快来的意思。这种二声部山歌一般由两人演唱,属支声复调。曲调结构以五声音阶作为调试的基础。主唱部份(上声部)当地民歌手称为“硬”声部。合唱部份(下声部)山歌手称为“软”声部,也称“起”腔和“答”腔。此山歌以衬词为主,由于此腔高吭宏亮,有召集力,因此称为逗引高腔平话山歌。
南宁松柏汉族二声部平话山歌,是我国原生态的汉族民歌中罕见的歌种,这种别有风格的汉族双声歌种,一直以来深受老百姓的喜爱。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前后的丰收日子里,松柏村及周边村民都聚合在指定的山坡上举行歌会,男女老少,三五成群,热烈对歌,好不热闹。松柏汉族二声部平话山歌歌会已成为了兴宁区乃至南宁市文化的一大亮点。

壮族会鼓

会鼓是马山县壮族世代相传的民间鼓乐,分布在马山县白山、永洲、洲圩、周鹿、林圩、乔利、合群、白龙滩、古零、古寨等乡镇的150多个村屯。主要乐器有鼓、锣钗等,主角是鼓,用樟木、榕枫等原木挖成空心做成鼓壳,用牛皮作为鼓面,再用坚韧的生竹篾两边拉紧而成,声音浑圆厚重。锣和钗是配角,声音清脆响亮,点缀鼓点。会鼓的曲牌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据考证,会鼓最早出现在宋代,盛行于清代,最初用于驱邪镇妖,警报外袭,祈求吉祥,后演变为壮族民间的主要娱乐方式,每逢新春佳节或大型的宗教活动,由村族长领头,选村中强壮青年鼓手参加擂鼓比赛。赛鼓在村屯之间进行,谁的鼓声铿锵有力,节奏变化多端,持续长久,连续多个昼夜不息为赢方。
马山县现存的牛皮鼓,都有悠久的历史,1956年自治区博物馆已将一面近400年的牛皮鼓作为文物收藏。2002年参加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表演项目获二等奖,2003年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八桂狂欢游”活动,2006年参加南宁•东南亚国际旅游美食节主题活动日活动。

壮族嘹啰山歌

壮族嘹啰山歌属二声部壮语山歌,主要流传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新江、那楼、百济一带的壮族地区,因其以“嘹啰” 为固定歌头开唱而得名。嘹啰山歌内容丰富,歌词随性而兴。近年来,嘹啰山歌多为农村农民传唱,主要用于宣传社会主义建设及党的中心政策。
嘹啰山歌的历史源远流长,被称为“千年古调”。传说古代有一勒(女青年)抛鸡选婿。想得到鸡这一爱情信物的后生都盯着彩台,狂呼疯喊:“嘹啰”、“嘹啰”(“看”的意思,也有笑的意思)。当即有歌师以“嘹啰”编唱为歌,因而产生了固定的歌头是“嘹啰”的山歌。从古至今,邕宁区新江镇的壮民凡是节日、婚嫁、生日或庆典都喜欢即兴而歌,以对唱嘹啰山歌为娱乐。随着时代的发展,嘹啰山歌也被注入了时代气息,被人们用来歌唱人间美好的亲情、爱情以及田间劳作的乐趣和丰收后的喜悦,歌颂党和政府的政策给壮族人民带来的幸福生活。
壮族嘹啰山歌用壮话演唱,歌词多为七言四句的“四三”格式,形式上可以二人对唱,或者多人对唱,演唱时,先由歌师唱“嘹”,表明音高与节奏,伴唱者跟随落音唱“啰”,表示呼应,然后合唱。有时还以吹木叶伴奏。
在当地壮话中,嘹啰山歌叫“加”,主要有“加喏”(即嘹啰)“加曲巧”“加衣嗳”“加特”“加三乡”“加华乐”“加山”“波罗喝”等多种曲调格式。嘹啰山歌是壮族山歌唱“加”类中的“加曲巧” (老嘹啰山歌)分支出来的壮族二声部山歌,属支声复调,在唱法上均以“嘹啰”两字为固定歌头,歌词讲究平仄,讲究灵活运用比喻、拟人等修饰手法,富于情致。演唱时,用本地壮话加上一定的音乐格式“嘹啰”调,让人回味无穷。

壮族八音

壮族八音是流传于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那楼镇、新江镇、中和乡、百济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吹打音乐。壮族八音在南宁市邕宁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当地的婚嫁、祝寿、新居落成、迎宾等喜庆活动,一般都离不开八音的演奏,以增加活动的热烈气氛。

由于邕宁地处珠江流域中段,水运方便,常有商贾往来,在今邕宁区蒲庙镇五圣宫一带落脚歇息,促进了岭南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邕宁壮族八音就是在这样一个多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的情况下产生,并得以流传的。

壮族八音,原是壮族古代吹打乐器的统称,依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可将乐器分为金(如钟)、石(如磐)、竹(如管)、匏(如笙)、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祝)等八类,俗称“八音’。壮族八音的乐器可分为吹奏类和打击类。

壮族八音的演奏形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八音除吹打乐器外,还有粤曲清唱,以多种管弦乐器伴奏;武场八音只用唢呐吹奏,配以锣鼓钹等打击乐,八音吹打的主要曲目有《八仙贺寿》、《仙姬送子》、《大开门》、《小开门》等。

八音队的演奏形式分“坐奏”与“行奏”两种。“坐奏”主要是围绕“锣鼓车”行奏的演奏形式。“坐奏”形式多用于民间祝寿、祭祀、红白喜事。“行奏”多用于迎接新婚、送葬、舞龙、舞狮等礼仪。

壮族八音的曲牌主要有“广牌”、“本牌”与“丝弦牌”三种。广牌是指壮族八音融入广东粤剧班的曲牌,以七声音阶为调式基础。本牌主要是沿用于本地方戏剧如邕剧、师公戏的曲牌,多以五声音阶为基式基础。丝弦牌主要是沿用于地方壮戏,丝弦戏的曲牌,多以五声音阶为基式基础。

壮族八音表演极具浓郁的民族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表演风格,如今壮族八音已成为邕宁民间艺术的缩影和邕宁知名的文化品牌。

壮族传扬歌

壮族传扬歌是壮族民间伦理道德长诗的总称。起源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形成于明清,流传于广西马山、上林、忻城、武鸣、都安等县。在民间古壮字手抄本中一般写作《壮族欢传扬》,壮话叫Fwencienzyiengz(fw:n1ɕi:n2ji: ŋ2),意思是传播弘扬伦理道德的歌。它以格言、名言、谚语及俗语连缀创作而成,通过哲理性的语言,揭露统治者、剥削阶级的不公道行为,论述做人的道德规范和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如何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等,是一部集壮族优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之大成的伦理长诗,被称誉为壮族的“道德经”。

传扬歌的产生源于壮民族的稻作农耕。长期的稻作农耕,形成了壮族浓浓的稻作文化,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升华为民族文化传统,转化为民族生活方式,凝结为伦理道德,变为民族精神,使壮族成为一个讲道德、讲文明礼貌的民族。壮族人民把这些伦理道德规范用民歌表达出来,积少成多,久而久之,民间诗人便把它们连缀起来辗转加工,形成长诗。

60–80年代,马山县籍原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梁庭望及马山县籍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古籍办副主任、研究员罗宾收集整理并出版了《壮族道德经—传扬歌》的五部长诗——《传扬歌一》、《传扬歌二》、《传扬歌三》、《百岁歌》、《不忘父母恩》。这五部长诗均分别收集于马山古寨、金钗、里当、林圩等乡镇,共430首。

至今,马山壮乡在节日、婚嫁、丧葬、劝和、集会等还在不同程度上沿用壮族传扬歌,并随着时代更新、充实传唱内容。《传扬歌》作为壮族的道德经,过去在壮乡影响深远,几乎是家喻户晓。它既是人们教育青少年的道德教本,又是寨老在排解纠纷时断事的依据,对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稳定乡间秩序,起过不小的作用。其中一些积极健康的道德箴言,对现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规范等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