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良庆区是一个壮族先民世代聚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区。良庆区的壮族人民一直保留着唱山歌的习俗。良庆壮族嘹啰山歌是流传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等地壮族民间的一种歌谣,源自良庆区壮族村寨曾经流行的一种抛鸡选婿风俗。嘹啰山歌在良庆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其中,良庆区所辖的那马镇、大塘镇、那陈镇、南晓镇等5个乡镇是这种山歌的最主要的流传区域。
良庆壮族嘹啰山歌是壮族民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主要方式,山歌内容丰富,主要表达爱情、亲情、友情等思想内容。至今,良庆区各镇的壮民节日、婚嫁、生日或庆典依然即兴而歌自娱自乐,也成了各村、乡(镇)嘹啰山歌队、嘹啰山歌手宣传贯彻党的政策、村规民约的一种形式。
在当地壮话中,嘹啰山歌叫“加”,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壮族社会历史的反映。嘹啰山歌作为民间文学,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作用。
所有由覃, 勇鸿发布的文章
南宁民谣
南宁民谣是南宁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广泛流传于南宁市六县六城区,它真实地反映了南宁人民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它是南宁历代民间社会生活的鲜活见证。
南宁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南宁古称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长期以来,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南宁民谣就是在这片土壤上滋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纯朴的社会舆论和乡间意识形态。
南宁民谣主要运用南宁本土白话、平话及壮话方言进行口头吟唱。从内容上,南宁民谣主要包括生活民谣、游戏民谣、爱情民谣、时政民谣、童谣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多为三言、四言及五言句式,讲究押韵,语言通俗、风趣、幽默、易记,朗朗上口,十分适合口头传唱。
南宁民谣所表现的内容与南宁的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性、题材的多样性和艺术的独创性、句式的随意性、内容的丰富性和时代性。南宁民谣来源于生活,传唱于民间,它活在民间、活在口头上,既表达情感,又传承历史,是一种完全通过个人或集体代代口传心授的方式承传下来的民间口传文化,它是博大精深的南宁文化宝库中独具特色的珍宝,其深刻喻意的教化功能和独特的传承载体,自古以来一直深受南宁市井百姓的喜爱。
白话童谣
白话童谣是白话人的口头民间文学,是白话地区儿童的文化魅宝,主要流传于广西白话地区。广西属沿海省份,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气候湿润温热,十分宜居。
白话童谣的产生历史因缺少史料记载,已无法考证,但基于童谣的产生是以语言为基础,因此与白话的产生发展历史相近。白话是成熟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现壮族祖先)消融于汉族时的一种语言,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白话发展历史悠久,是广西最通用的语言之一。
白话童谣的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第一,形式多样。不仅和诗歌一样,有三言、五言和七言诗,而且与诗歌相比,形式更为丰富,它还有四言开头的句字如:《蚂蚁多多》。第二,功能多样。首先是锻炼作用,吟唱是配合动作,锻炼儿童的肢体,如有专门练习儿童手指的白话童谣,如《点虫虫》。其次是教化作用,童谣中有大量传播美德的内容。第三,题材多样。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白话童谣的题材,如《月光光》。第四,内涵深刻。童谣大都是由母亲吟唱给儿童,旧社会的妇女会借此抒发对生活的不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如《公鸡仔,尾弯弯》。这些童谣具有语言平白易懂、声韵自然活泼、句式短小生动、情意俏皮有趣、想象奇特幽默的特点。
白话童谣具有明显的地方语言特点和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白话地区的孩子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是白话地区的人一生里最早受到熏陶的启蒙文学。白话童谣有丰富的内容和极具个性的特征,对研究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从历史、人文、科学、艺术等方面看,它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宝贵的民族记忆。
南宁五象传说
南宁,古称邕州,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南宁别称“五象城”,因五象岭而得名,五象岭的五个山头貌似五头大象,从西到东依次排列。
南宁为河谷盆地,海拔不高,植被茂盛,水源充足,而且“四时常花,三冬不雪”,境内广布着野象喜食的野芭蕉等瓜果类植物以及草、竹等植物嫩叶,适合大象生存。
五象传说起源于古代南宁人民驯象、养象时期,最迟于明代就已产生。流传的核心区域在南宁市良庆区,并由此辐射南宁市全境。据《南宁府志》记载:“邕江南岸那五座相连不断的土坡,山势雄峻,拱向城廊,为邕之砥障,五峰相倚,如五象饮江。” 五象有蹲、有匐、有欲往前奔之态,形象生动。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五头神象偶然经过南宁,发现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大地不仅土肥水美,而且人民忠厚善良、诚实勤恳、热情好客,便下到此地,帮助村民翻土耕地,收粮割稻,与村民建立起真挚的感情。后来邕江洪水泛滥,土地被淹没,民不聊生,南宁失去了原来的美丽富饶,五头神象便化作五座山岭,堵住洪水,从此成为这片土地的永久护佑神。
明王朝曾在南宁设立驯象卫,大象在古代南宁人民的生活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五象传说蕴含了旧时南宁驯象、以象耕田及治理水患等丰富的历史信息,折射了南宁人民与自然的抗争史,表达了南宁人民对善与美的追求,建设美好家园的愿望,以及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的心愿,这种历史情感今天仍是人民群众最朴实,也是最本真的情感,具有教化意义。南宁的现代城市建设中,五象传说元素被有机、和谐地融入进来,如五象喷泉雕塑,已成为南宁市的标志性城雕,具有强烈的南宁地域特色。
壮族信歌
壮族信歌,是指流传于壮族民间、用方块壮字写成的歌体书信, 在广西马山县及其周边的武鸣、平果、上林、宾阳、忻城、都安、大化等县具有久远的流传历史。这一区域多石山和丘陵,地形多样,河流纵横,资源丰富。由于人群流动频繁,壮汉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壮族信歌成为当地人民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壮族文学发展史》在介绍《特华之歌》时指出,信歌是壮族的“民间习俗,凡遇不平之事或有什么要对众人说,便编成歌,用古壮字记录在纸上(民间称为歌书),拿到村边或人们常聚集的地方张贴,或寄给亲人、朋友……因是以歌当信。”
壮族信歌最晚产生于清代,与思恩府的统治有密切关系,是土著文化和流官文化、口头传统与书面文学相结合的产物,是壮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反映。信歌最长的有400多行。其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一是反映生产劳动和生活习俗,如“耙田盼下雨,怕天不如意”、“八月谷穗垂,才想起筑坝”等;二是表达青年男女互相爱恋的情怀,在传统壮族社会,青年男女从相识到交往,再到深交,然后定情、定终身、成婚,都可借助信歌来传情达意,表达炽热的情感;三是倾诉生活中的苦难。
信歌既是信,又是歌。因其既具有信函的称谓和寄发对象,又以歌代信而保留着歌谣的形式特点。句式结构有三种:一是五言四句头,容易口头传唱;二是五言八句勒脚体,可反复细读,加深印象;三是被称为“三顿欢”的十二句勒脚体,抑扬顿挫,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信歌向特定的人倾诉,表达一种感受,反映了壮族民众的心态和内心世界,也折射出汉文化的强大辐射力及汉文化向南方少数民族传播的历史过程。其作为壮族民间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妈勒访天边传说
《妈勒访天边传说》发源于邕江、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在广西南宁、百色、崇左、河池市等壮民族聚居地区流传,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
传说在很久以前,壮族先民们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渴望能拥有光明和温暖,期盼去寻找到天边的太阳。老人说:“让我去吧,我们饱经沧桑。”青年人说:“让我去吧,我们的腿比马蹄强壮。”孩子说:“让我去吧,我们以后的日子最长。”一位年轻的孕妇挺身而出:“请让我去吧,也许我走不到那美丽的地方,可我有腹中的娃仔,他会继续阿妈的路,一直走向太阳。”母亲在寻访太阳的途中生下勒(壮语“儿子”的意思),并教育他去战胜艰难险阻,完成自己的使命。勒不忘母亲的嘱托及乡亲们的期望,坚韧不拔地一直走向太阳升起的地方。
《妈勒访天边传说》孕育于壮族先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与壮族远古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密切关系,是研究壮族早期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的重要文献资料,是民族性格、民族心理、民族审美的个性化表述,其以美丽的民间传说及富有幻想性的神话色彩,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壮族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以及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二十世纪后期,壮族著名作家韦其麟的叙事长诗《寻找太阳的母亲》问世,使这一民族文化遗产大放异彩。之后,其被多本民间故事作品集(《壮族民间故事选》、《中国少数民族神话选》、《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丛书选•故事大系•壮族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收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壮族历史上第一部史诗性舞剧《妈勒访天边》诞生,该剧以时代精神重新诠释了这个优美的传说。
宾阳“老窍”故事
宾阳“老窍”的故事,为民间曲艺,属口头文学,其与任何一种民间文学艺术,有着不一样的特殊传播方式,即:讲述者不限文化程度,不限任何职业人群,不限年龄老少,不限性别男女,只要他懂得“老窍”一个故事就可以对人讲述;讲述不限时间、地点,不限听众多少,随时随地都可讲述。“老窍”的故事流传全县各地城乡社区农村,地域广阔,历史悠久。
“老窍”的故事,是本地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典艺,故事大部分内容取材于本地农村生活题材,很具有本地民族生活习性和民俗风情特征,故事篇章有长有短,内容丰富多彩,有戏弄吝啬、贪财之人的笑话类;有惩恶扬善、挞富济贫类;有整治贪官污吏,杖势欺人类;有敢与富家才子斗智类;有被文才者考问应对类等等,但不管何类别,“老窍”的每一个故事中,都具有彰显其为人做事机灵聪慧,才智过人的显著特征。
讲述者多用本地方言,有的只以一句方言与故事事件相关的同音语为主线,就可构成一个引人哄堂大笑的小故事,有显著的本地民族特征。
“老窍”的故事,1992年已由我县藉广西电视艺术家梁佩民先生,根据其同名“老窍”故事改编为19集电视剧,由福建影视剧创作中心摄制,在中央台播出之后,海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先后相继热播。“老窍”已成为了对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提高了广西的知名度,受到国内外有关的学者专家的关注。原著名广西籍的文学艺术家李栋先生,就曾为“老窍”评价:老窍作为艺术典型,有着不亚于刘三姐的生命力。保护、传承、发展“老窍”的故事,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三个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建设“文化宾阳”、“文化南宁”乃至“文化广西”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是武鸣壮乡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壮族三月三,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自古以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武鸣当地群众都会设宴邀请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便在自家庭院或小河边、山坡和草坪上唱起山歌,互问互答,形成了三月三歌圩。每场歌圩聚集数千或逾万人参与。人们在歌圩上既可“以歌代言”会友,壮族男女青年可以歌谈情说爱,觅到爱侣。
歌圩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家歌圩”,在家里举行,时间多数在结婚典礼和小孩满月的夜晚,通常是男青年在屋外先唱“门外歌”,屋内“阿姨”答歌并请男青年进门。进门后男青年唱“进门歌”,之后唱“花果歌”、“宵夜歌”、“赞美歌”等,相互问答赛输赢,有时通宵达旦,甚至日以继夜。另一种是“野歌圩”,在郊野举行,通常是男女青年唱情歌,相互问答。分为四个阶段:相见对唱“初恋歌”,唱到爱慕时转为“赠礼歌”,之后再唱“别情歌”,分手时唱“约会歌”。各地歌圩具体时间不同,各村歌圩日期不定,均在农历三月间,由村中老人商量选定,各地举行歌圩日期交叉,便于民众来往交流对歌。有的地方未形成传统歌节,只是在正月初一和十五,群众自发对歌,自然形成歌圩。
武鸣山歌东、南、西、北地区调子不同,分别对唱。对歌中,男女各三至五人当一方,一人主唱,一至二人伴唱,歌词随想随唱,回答对方提问。所唱内容,如问对方姓名,尔后盘歌,天文地理、风土人情、农事活动等无所不包,相问互答。青年男女对歌谈情说爱,多用流行民间的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姜太公》《珠文瑞》等作隐喻对唱,对歌至次日晨散去,农村对歌有的达三至五昼夜。武鸣壮族人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咏志,优秀的武鸣壮文化就在这热闹非凡的歌圩中、在美妙动听的歌声中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它是当地人们通过舞龙祈求平安吉祥的盛大节日,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举行。宾阳炮龙节始于宋朝皇祐年间,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及现代,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据传:宋朝的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皇朝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但狄军征战至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隘险,狄军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农历元宵节,狄青为了麻痹对方,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夜。狄军多为中原一带的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炮竹”而狂舞龙,并趁此连夜出击,攻克了昆仑关。宾州人以为如此 舞龙是一种吉祥之举,此后每年的元宵节都舞“炮龙”,称“炮龙节”,一直延续至今。
宾阳炮龙节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宾阳的舞炮龙与全国各地的舞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规定的时令性。舞炮龙当晚七时正于庙宇或社稷之处开光,由会首(或师人)咬破公鸡之冠,以鸡冠之血点亮开光龙眼后,方可万炮齐鸣,龙亦方可腾跃而起,按龙路顺序狂舞而进。但各家各户之炮如未燃尽,龙则不可离此而去。舞龙者丝毫不畏惧万炮炸响,更不惧怕炮仗弹烧自己赤膊之躯,其势其景,蔚为壮观。观龙者,多乘此时抱着小孩钻龙肚,乞求新的一年小孩快长快大,乖巧聪明、健康无恙。龙进宅宇举舞,更为吉利。有的求子心切,与龙队私下设定取“龙珠”,以求来年添丁发财,人财两旺。
近年来,宾阳炮龙节活动逐步恢复,“炮龙”由原来的几十条增加到了上百条,参加炮龙节的群众愈来愈多,每年都吸引宾阳周边的上林、马山、横县、邕宁、来宾、柳州、南宁等县市以及来自广东和国外的游客,多达20多万人,并受到新华社、路透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南宁市马山的县加方乡、古零镇、古寨乡、里当乡,自古以来当地群众称壮族三声部民歌为“欢哈”(汉译意为“合声”山歌),据学者推断,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其结构为三个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歌词一般是五字四句和五三五言六句式,有严格的腰脚韵。
壮族三声部民歌,被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它的发现,推翻了国外某些专家关于“东方少数民族没有多声部民歌”的所谓定论。1981年,壮族音乐家范西姆在马山县采风发现壮族三声部民歌,并发表了发现壮族三声部民歌的调查报告后,在世界音乐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美国的《华侨周报》转载后,壮族三声部民歌更在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经普查,壮族三声部民歌目前分布的密集地区是马山县加方乡、古零镇、古寨乡、里当乡;上林县的镇圩乡、西燕镇、塘红乡;忻城县的北更乡、遂意乡、古蓬镇;都安县的龙湾乡、菁盛乡、拉仁乡;大化县的贡川乡、共和乡等地。壮族三声部民歌主要传唱于壮族社会的生活生产、交往娱乐、恋爱、婚丧和娱神等过程中,其中用于婚嫁、丧葬、娱神等仪式尤为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