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累大量优秀教学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后,12月18日艺术工程学院服装专业以13级毕业设计为契机,发布了专业作品品牌“域”。


在积累大量优秀教学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后,12月18日艺术工程学院服装专业以13级毕业设计为契机,发布了专业作品品牌“域”。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服装专业创办于1988年9月,在全区高职院校中办学最早,服装设计专业经过二十多年的专业建设,在教学成果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广西同类专业中处于领先地位。2003年本专业成为广西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和精品专业;2005年专业核心课程《成衣设计》评为广西及国家精品课程;2006年评为广西优质专业专业; 2009年本专业教学团队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2010年获得广西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2014年评为广西优势特色专业。2015年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服装专业学生范丽华同学获得了二等奖。
在积累大量优秀教学成果和社会服务成果后,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服装专业以15级毕业设计为契机,创建了专业作品品牌“域”,并以金葵创衣坊工作室的方式运作。“域”的创作主体不仅仅是服装专业团队教师,同时也是服装专业学生。在12月18日的毕业展中,服装专业首次推出了“域”品牌创作的作品—–13服装毕业设计及南宁民族博物馆设计讲解员服装设计。
“域”品牌之意为—-艺术之域,服饰之域,创意之域,创新之域,设计之域,传承之域,创业之域。
本届“域”品牌服装毕业设计以民族风的《八桂缤纷》为主题,以“域”品牌之理念为出发点,运用广西壮族的元素为素材,探索民族元素的奥秘,从中吸取主动人心的题材,如铜鼓上的太阳纹、鸟人纹、水云纹,服饰上的几何纹、卍字纹,传统而又精美的刺绣工艺等。将这些特有的民族元素,与时尚元素融合,通过夸张,放大,创新,更换材质等的表现手法,设计出具有民族韵味,又具商业价值的民族服饰,在传承民族服饰文化内涵的同时将民族服饰时尚化,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和穿着的服饰。
在毕业设计开幕式中,同时发布了金葵创衣坊“域”品牌为南宁民族博物馆设计的讲解员服装作品,端庄而不失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设计引起了现场嘉宾和观众的“围观”,设计的灵感来源于欧洲20世纪六十年代的服饰特点——端庄优雅。同时立足于本土文化,将广西壮族服饰上特有的菱形纹和古越人崇拜的鸟的纹样与之相结合,通过传统的刺绣工艺,运用线的表现形式,以及色彩上邻近色和对比色,结合比例的处理方式,设计出现代知性女士对美向往和表达。
“域”品牌今年通过毕业设计和为社会服务的设计,使服装专业找到了教学与社会、教学与市场的结合点,使服装专业的建设定位更清晰。“域”品牌的创建,为专业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生创新平台提供了施展的大舞台,今后的服装专业发展在学校的支持下更上一层楼。
13级服装专业毕业设计展现场–服装专业品牌“域”发布
服装专业品牌“域”创作的南宁博物馆讲解员服装
南宁电视台采访毕业生—15年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者,服装专业学生范丽华
供稿:艺术工程学院 黄世明
编辑:艺术工程学院 李慧春
12月18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2016届艺术工程学院毕业设计作品展暨就业推介洽谈会在广西博物馆举行。毕业生在毕业设计过程实施“产学合作、校企共赢”,以市场作为标准,作品体现高水平与产品应用价值,吸引百家企业现场争抢人才。
本次毕业设计展由艺术工程学院10个专业的毕业设计作品展览、校企合作成果发布、毕业生就业推介组成。开幕式会穿插三个环节:一是艺术工程学院原创服装品牌“域”–毕业生民族风时装秀及南宁博物馆委托艺术工程学院设计制作的“讲解员服装”秀,体现了艺术工程学院毕业生的高技能及艺术工程学院在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成果;二是中国家具行业名企广东“唯尚”集团经过长期考察、终于在广西选定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签订人才培养“订单班”协议仪式,体现了企业对艺术工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及办学质量的高度肯定;三是中国建筑装饰名企“星艺装饰”等百家企业踊跃参与校企联动,带着150多个招聘岗位现场招聘毕业生,体现了用人企业对艺术工程学院毕业生素质的高度信任与认可。
毕业设计展以“创新视域–校企合作. 协同创新. 展现未来“为主题,内容涵盖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服装设计、人物形象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动画设计等领域,共计600多件作品。作品与企业生产项目相结合,以市场作为标准,力求在传承与创新、民族与时尚、创意与实用之间有新突破,展现鲜明的时代特色和高职特色。展示活动展现了艺术工程学院作为地方高校院系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成果,不仅是我校高职教育成果的展示,也是广西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体现。
本次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近百家企业到场招聘,招聘数达800多人,其中网络招聘企业一百多家,出现了优秀毕业生被多家企业抢聘的情况,现场签约成功的学生就有近百个。在大学生就业的形势严峻的今天,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艺术工程学院的许多毕业生出现了类似的烦恼:他们有多个选择,不知道该决定到哪家企业就业。这是因为南职院艺术工程学院实施“企业进班级”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了专业、企业、行业三方合作体系,校企共建,专兼融合,工学一体,产学双赢, 学生直接与岗位操作实际对接,设计作品直接与实践项目对接,毕业前就“进入职业”,成为准职业人,毕业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职业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深受用人企业的欢迎。多年来,南职院艺术工程学院各专业平均就业率均达98%以上。
毕业展开幕现场(石伟就/摄)
实训基地授牌仪式(石伟就/摄)
供稿:艺术工程学院 阮 玲
编辑:艺术工程学院 李慧春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这里山青水绿,河流纵横,沿边靠海,境内的西江、邕江似一条条纽带使广西与外界有了密切的联系。
粤剧流布于广西粤方言区,是岭南文化与八桂文化共同孕育的产物。明万历年间,就有戏班在广西梧州演出。清末民初到20世纪40年代,粤剧演出在广西非常兴盛。西江流经的主要码头成了粤剧演出的重要场所。
广西粤剧的舞台表演和题材内容具有鲜明的广西地域特色。流行地区在地理上和古代下四府接近,又称下四府粤剧或南派粤剧。表演风格古朴粗犷。武打出自南拳套路,实用简练,讲究硬桥实马,与其他剧种迥异,而许多身段、造型以至出手等都来源于桂西南一带壮、汉两族人民共同喜爱的民间舞蹈、武技和造型。
“变脸”、“耍牙”、“跳台铲椅”、“吊辫”、“过山”、“吐血”、“三上吊”、“踩跷”、“甩发”等武功特技展现了广西粤剧的特点。
粤剧的音乐唱腔抒情性强、婉转华美;其伴奏音乐突出大锣、大钹、锁呐,声音高亢激越方圆数里可闻。
常演的剧目和排场有:《西河会妻》、《目连救母》、《七状纸》、《芦花河》、《杨八姐搬兵》、《拦马过关》、《李槐卖箭》、《打闭门》、《大过山》、《五台会兄》等。这些剧目能够非常鲜明表现南派粤剧的特点。
粤剧在广西已不是汉族独有的戏曲艺术形式。少数民族的艺术家也参与到发展与丰富之中。目前从业者不少是少数民族。并且粤剧还进行过用壮语演出的尝试。服务壮、汉、瑶等民族,是广西粤剧的一大特色。
广西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是中国联系东盟的桥头堡。在文化上对东盟国家特别是当地的华人起着重要的影响。粤剧成了联系东盟的文化使者。
邕剧是广西南宁独有的稀有剧种。2007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邕剧起源至今约200年,曾流传于广西南宁左右江及广东、下四府一带,覆盖云南、贵州等省,远至越南、柬埔寨等国。邕剧属皮黄声腔系统,声腔导源于湖南,旧时习称为广戏、老戏、本班戏、本地班、五六腔等,因活动中心在古邕州一带,且用邕州(南宁的古称)官话演唱,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邕剧。邕剧表演粗犷淳朴,以南派武功见长。如武功特技的“变脸”“耍牙”“跳台”、“铲椅”“吐血”“十八罗汉架”等等,有着极其珍贵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邕剧扎根于民间,在历代艺人的精心培育下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音乐唱腔、表演程式和大批传统剧目。在民间有广大的观众基础和演出市场,是南宁及周边地区各族人民喜爱的地方戏。
邕剧剧目多次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奖项:《开泰新声》在第二届中国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上荣获金奖和稀有剧种保护奖及5个单项奖;《歪打正着》在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评选中,荣获小戏类优秀剧目奖及观众最喜爱剧目奖等。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是从元朝时候就开始盛传在以南宁市横县校椅为中心的广西壮族民间中的一个具有百越民族特色、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故事通过对一对顽强不屈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活中的悲苦和欢乐、反抗压迫者的斗争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与产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民间故事一样,该故事宛如一幅斑斓的画卷,形象而真实地展示着壮族社会的历史发展,表现了壮族的斗争历史和社会生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悲欢、希望和期待。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 起源于远古“土司”统治时期,在横县流传有久远的历史,广泛流传在壮族乡村,深受壮族人民所喜爱。“百鸟衣”故事从孕育产生、传承、发展经历了兴衰更迭的漫长历史过程。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是“百鸟衣”故事传承的新兴和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壮族著名作家韦其麟的叙事长诗的问世,使“百鸟衣”故事的传承进入空前的兴盛期。但随着历史的前进和时间的推移,“文革”以及极左思潮的影响,“百鸟衣”故事的传承和发展也随着滑入历史性的低谷,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严重影响着“百鸟衣”故事的传承和弘扬。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故事讲述的是有个叫张亚原的青年,出生贫寒,自幼丧父而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给土司做苦工和上山打柴打猎维持生计。
一天,在挑柴回家的途中,有只大公鸡跳上他挑柴的扁担上,他就把它带回家精心饲养。这只鸡养了半年后竞变成了一个美如天仙的姑娘,并以报答恩情的方式嫁给了他。张亚原的勇敢能干,妻子的勤劳,使他们婚后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土司得知张亚原有一个美若天仙的妻子后,对亚原妻的貌美垂涎三尺,想尽办法想抢她为妾。因此,土司处处为难张亚原和他的妻子,但都被亚原妻用智慧战胜了。无奈之下,土司强行抢走了亚原妻。临走时,妻子告诉亚原:“你去山上射一百只鸟做成一件羽衣,一百天后穿上‘百鸟衣’到衙门找我。”
妻子被抢走了,母亲被活活气死了,家庭破碎了。亚原带着仇恨和悲伤,也带着希望走进深山射鸟。
姑娘被抢进衙门里,没有欢笑,只有一天天的忧愁,一天天地憔悴。为得到姑娘的笑,土司愿出三百银钱,可没有任何人能使姑娘笑一笑。
亚原为了救妻子,历尽千辛万苦,走过了九十九条河,爬过了九十九座山,射落了一百只鸟。第一百天到了,亚原按照妻子说的,做好了“百鸟衣”穿在身上,来到了衙门。平时愁眉苦脸的姑娘见了亚原舞动着“百鸟衣”就满脸笑容。为讨姑娘的欢心,土司想把“百鸟神衣”据为己有,答应了亚原要得到一匹骏马作为赏赐的要求。当土司脱下官袍与亚原换穿“百鸟衣”时,亚原趁机用身上带着的利刀把土司杀了。之后,张亚原和他的妻子跃上骏马飞奔逃出衙门,一起到很远的地方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罗新有,男,壮族,良庆区良庆镇缸瓦村人,1966年2月生,良庆区香火龙舞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8岁时就已加入香火龙舞队,师从香火龙舞第七代传人黄国生,学习香火龙的制作技艺及表演技巧。熟练掌握舞龙技艺,从舞龙头到龙身、龙尾,样样拿手。不仅龙舞得好,他还擅长扎龙技艺,在传统扎龙技艺的基础上,他加以适当的创新,经他用手捆扎的龙头、龙身和龙尾,比以往更有特色,更具观赏性,火龙舞动,栩栩如生,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扎龙及舞龙传承人,倾心传授技艺,使香火龙舞得到较好地传承
奚均仁,男,壮族,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幕村奚村坡人,1932年1月生,南宁壮族春牛舞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7岁参加当地的春牛舞队,熟悉从耕种到收割的全程演出,掌握了化装、敲打等春牛舞技艺动作及演唱。每年他都会组织春牛舞队到村屯、县区进行交流演出。几十年来,他致力于壮族春牛舞的技艺传承,招收了多名徒弟,其中,奚钟宁等人已熟练掌握春牛舞全套演出技能。
杜学芬,男,壮族,1969年3月生,扬美豆豉制作技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出生于南宁市江南区扬美古镇生产豆豉的传统世家——杜家坊,从小就受家庭的影响,学会了制作豆豉的一整套工艺。1988年,他进入南宁职业大学食品与发醇工程专业学习,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融入家族的豆豉事业中,煮豆、发酵制曲、洗曲、再发酵、晒干等制作豆豉的全过程他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制作出来的豆豉色纯味美,深受南宁市乃至广西、全国群众的喜爱。2002年6月,他回到扬美古镇与父亲杜献琪一起制作豆鼓,并与时俱进,成立了杜家坊调味食品厂,招收更多的学员,扩大豆豉的生产能力,让南宁市的这一传统美食得到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
除了积极进行生产外,他还积极开展传承培训活动,将扬美豆豉的制作技艺传授给了杜华涛等一批接班人,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了大量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