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由覃, 勇鸿发布的文章

壮族三月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超元,男,壮族,武鸣县罗波镇布凌村朝元屯人,1948年11月生,壮族三月三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从11岁起就跟父亲学唱山歌,在长期的传唱生涯中他不仅熟悉武鸣各部山歌特征,还善长演唱东部山歌,其演唱声音高亢嘹亮,对歌时思维敏捷,能开口成歌,歌词幽默风趣。

李超员是广西有名的“歌王”,1994年广西山歌学会授予他“广西民间歌王”称号,2004年他获武鸣“三月三”民间歌王称号,2007年他参加广西首届歌王大赛获十大民歌手称号,他还是南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

李超元积极参加政府的各种宣传活动,成为县、乡广播站专题宣传常客。2002年9月他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委员会、广西山歌学会举办的“国策杯”山歌比赛并荣获优秀奖。

李超元非常重视壮族歌圩的传承,几十年来带出了卢嘉德、黄慧珠、李良金、李国年、李英元、黄加业、蒙美京、欧小玲、韦仕花、黄 存等大批壮族歌圩接班人,至今仍带徒授艺,为壮族歌圩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农凤英,女,汉族,1931年6月生,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她自幼喜欢唱山歌,年轻时曾跟随黄色宽等歌师学艺。在长期的传唱生涯中,她逐渐成长为松北山歌队主唱,经常参加本村山歌队演出。她擅长于演唱多声部中的“硬”声及高腔部分,演唱声音高亢嘹亮,具有穿透力,是当地著名歌师。多次在城区、郊区、乡镇等举办的山歌演唱比赛中荣获一等奖,演唱的《高腔二声部》的录音被收藏于由中央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学领导小组主编的《中国民歌集成》汉族多声部卷中。她还十分重视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的传承,先后培养了黄日安、潘英雄等骨干,为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的保护和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丝弦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磨长永,男,壮族,初中文化,宾阳县文化和体育局退休干部,1943年11月生,丝弦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1976年跟随关文琳学习丝弦戏掌板,熟悉掌握丝弦戏各曲目的打击乐掌板。1982年参加南宁地区民族文化艺术节表演的丝弦戏节目《生财有道》获三等奖,2003年参加南宁市文艺汇演表演的丝弦戏节目《一家人》获得三等奖。现带有徒弟两名:一名为南街社区的罗志和,在磨长永的传承下,已熟练掌握丝弦戏各路唱腔和曲牌的锣鼓点;二名为南街社区的张万同,亦熟练掌握了丝弦戏南、北二路及各种曲牌唱腔的锣鼓点

丝弦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关 艳,女,汉族,本科学历,宾阳县芦圩二中教师,1978年8月生,丝弦戏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自2005年跟随父亲学习丝弦戏以来,能够熟练演唱各种丝弦戏曲目,尤其擅长丝弦戏旦角演唱和表演,能熟练地按以字行腔的技巧,会唱南、北二路慢板,二流、滚花、杂曲等曲牌唱腔,唱腔以以字行腔为主,唱腔优美,吐字清晰。她还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以扩大宾阳丝弦戏的影响:2008年她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宾阳歌台演出表演了丝弦戏对唱《宾州古韵》;2009年参加宾阳炮龙节演出表演了丝弦戏《四哥和他的八十六个兵》,表演得到了各级领导及观众的好评。关艳同志还把自己掌握的一些表演技巧传承给朱彩华等人,为丝弦戏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壮族三声部民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莫花美,女,壮族,南宁市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人,1957年7月生,壮族三声部民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2002年开始跟随公公学习壮族原生态民歌“三顿欢”调,又跟丈夫学习壮族民歌,唱腔高亢,善唱高音部,每次演出都担任壮族三声部民歌第一声部的主唱,熟悉多种民歌内容,能演唱多种民歌,能开口成歌,在任何场合都能即兴演唱,对歌如流。2008年12月,代表马山县参加南宁市文化局举办的南宁市2008年文化惠民工程村屯社区文艺队文艺调演,荣获优秀奖。自2003年起,多次参加各种文艺演出活动,并培养了20多个熟练掌握壮族三声部民歌演唱技巧的弟子。

壮族会鼓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赖承辉,男,壮族,南宁市马山县白山镇合群村人,马山县政协委员,1949年8月生,壮族会鼓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掌握多道“会鼓”敲打技法,路道变化多端,身法腾挪灵活。多年来,多次受邀参加区内外的民俗表演活动,得到一致赞扬。2002年,带队参加自治区第十届民运会表演,荣获二等奖,并获得马山“鼓王”称号;2003年带队参加南宁国际民歌节“八桂狂欢游”活动中,获最佳组织奖;2008年,参加南宁“迎奥运火炬传递”活动,让壮族会鼓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到传播,他还开办了“壮族会鼓”培训班,脚踏实地做好传承工作,至今已培养了21名弟子。

壮族嘹啰山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李啟梧,男,壮族,曾任南宁市邕宁区教师进修学校高级讲师,1938年12月生。壮族嘹啰山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师从李文盛,并跟随著名诗人古笛学习,以即兴编唱见长。

李啟梧自幼热爱民间音乐,热衷于嘹啰山歌创作和表演活动。数十年里,李啟梧创作了大量的山歌歌词,1964年创作的《新风赞》获全国优秀奖;1985年创作的《壮乡生活色彩多》发表于《歌海》,并获自治区级二等奖;1985年创作的《酒歌》获区级三等奖;另外还有《鱼花谣》、《春早》等在《广西日报》上发表。1985年至1988年,李啟梧连续五年参加自治区举办的三月三民歌节民歌表演与创作活动;1998年,他又受邀专门为参加自治区成立四十周年山歌表演队创作了大量的歌词。

自退休后,李啟梧仍然关心嘹啰山歌的发展,经常回到家乡,对嘹啰山歌进行深入研究,并把本村的李文华、李凤娟、李仁才等人列为嘹啰山歌的传承人,进行深入浅出的传授,使他们掌握了基本的演唱技艺,并能登台演唱。

疍家婚礼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秀华,女,壮族,1931年5月生,疍家婚礼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七岁起就跟母亲、舅母学习疍家婚礼礼俗,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精通掌握疍家水上婚礼的全过程,包括彩礼、祭品的准备,参与人员服装穿着,角色扮演等。尤其擅长扮演媒婆、唱男方迎亲歌。她十分重视疍家婚礼的传承,每年都参加3-5次疍家婚礼的组织筹备工作,并在活动中把技艺传授给年青一代。现年84高龄的张秀华带有8名徒弟,不定时利用晚上空闲时间组织他们到自己家里学习。她还积极参与疍家婚礼的宣传,参加了南宁市“端阳节”龙舟竞赛表演、江南区“五一”晚会、江南区国庆文艺晚会、1990年全国百城风情展电视展演《疍家婚礼》荣获金牛奖,组织社区叹歌表演队参加城区、市、区庆典活动并获多项荣誉,还多次获城区、市级先进工作者称号,对疍家婚礼的宣传、保护和传承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邕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冯杏元,男,壮族,大专文化,国家一级导演,广西剧协理事,南宁市剧协主席、名誉主席,南宁市六届政协委员,第七、八届市政协常委,广西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协会会员。1945年8月生,广西隆安人。邕剧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师承黄少金、李名扬,专攻小武行当,熟悉文武排场三十多个,掌握了“铲台”、“跳椅”、“手桥”、“南拳”、“跟斗功”、“十八罗汉架”、“气功变脸”等邕剧特技。培养了彭永忠、黄俊成、包卓金、宁靖、何惠临等邕剧接班人。挖掘整理的《会妻》、《斩带》等几十个邕剧传统排场被香港文化博物馆珍藏,并荣获多项国家级大奖,为弘扬和宣传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壮族歌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正诚,男,汉族,初小文化,南宁市邕宁区新江镇团阳村人,1935年7月出生,壮族歌圩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他以山歌表现手法娴熟、触景生情、即席而歌见长。主要作品有《虫虫飞》《鸡扒葱》《月亮下的妹妹》《壮族人家唱情歌》《哥爱妹》《嘹啰山歌》等。

刘正诚自幼热爱民间音乐,15岁起师从刘炳中歌师学习山歌,20岁便成为了活跃在当地歌圩的壮族山歌歌手。刘正诚能编能唱,在歌圩上,他能见景生情、即席而歌。每逢春节、三月三、新江镇开圩纪念日等民族传统节日里,他积极带领本村嘹啰山歌表演队参加镇文化站组织的表演活动。数十年里,刘正诚参加各种演出活动已有数百场次,经常受邀到南宁市周边的钦州市、武鸣县等地参加民间音乐交流演出活动,还受邀参加200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的演出。他积极开展壮族嘹啰山歌的传承工作,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组建本村嘹啰山歌队建设,受聘到壮族嘹啰山歌传承基地团阳村小学开展传承教学工作,培养接班人,大力推进嘹啰山歌的保护、传承工作,对刘建满、刘凤英等山歌手悉心培养,言传身教。在他的带领下,壮族嘹啰山歌在新江镇以及周边地区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