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非遗名录

非遗名录


壮族婚俗

壮族婚俗历史悠久,壮族巫教经文《布洛陀经诗》记载:“你若是男人,不远嫁他乡;因你是女儿,才嫁你出门”。其实,壮族男婚女嫁的婚俗远比这部产生于明朝,距今600多年的经诗要早得多。壮民族在人类从母氏社会走进父氏社会以后,就已经产生了男婚女嫁的习俗,隆安壮民的婚姻习俗,正是从古壮族的婚姻习俗里延伸而来的。 壮族婚俗仪式的程序与最大特点主要有六点:一是以歌联姻,对歌择偶。据隆安县志记载:“解放前,布泉龙礼...[阅读全文]


宾阳关公诞

宾阳关公诞(又称关公磨刀节、逢圩节),产生、形成和发展于宾阳县甘棠社区,并广泛流传和影响于横县,邕宁,昆仑关等地,至今已有170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甘棠人之祖先便于遗爱桥头斑江河畔建造“关帝庙”(文化大革命中已被毁掉并为卫生院所占),以纪念三国蜀国之武将关羽并祈求关公镇魔降妖、庇护甘棠一方之安宁。庙于1840年的农历5月13日落成并举行开光仪式,相传这是关公的诞...[阅读全文]


甘棠彩凤

甘棠彩凤是宾阳县甘棠镇一带的民间民俗活动,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彩凤是吉祥物,当地群众通过舞彩凤祈求吉祥平安,身体健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幸福。舞彩凤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关公圣诞节(农历5月13日)以及各种节日庆典活动中举行。 舞凤是宾阳县甘棠镇的一种民族民间民俗活动。因“龙”与“凤”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吉祥物。故甘棠人舞凤亦不例外,同样以“龙凤呈祥”为主题。以舞凤来祈求人...[阅读全文]


那马龙狮

那马龙狮是一项融武术、体育、竞技、舞蹈、音乐为一体的壮、汉民族的民间传统民俗活动,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那马龙狮初为保护“龙母井”龙仔安全而舞,后因民间视龙与狮为吉祥神物,便以南狮加入,龙狮共舞,那马龙狮遂发展成群众感恩、祈祷风调雨顺、天下太平的民间体育和竞技活动传至今日。于贺生日、入新居、入葬、祭祖、开业、奠基剪彩等喜庆活动中应邀到场表演,广受欢迎,盛名广布于南宁市及周边地区。 那马龙狮的表演...[阅读全文]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总体是山地丘陵性盆地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土质和气候孕育出大量品质上乘的药材,素有“天然中药库”之称。壮族人民在生产活动中,制造了简单的医疗工具,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壮医药体系。 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流传于广西壮族聚居的地区,使用的是产自广西百色的金竹制作的竹罐和广西地道的品质上乘的壮药。壮医药物竹罐疗法是集拔罐、刺血及壮药物热熨于一体的壮医外治疗法,通过负压、热力、药力的作用...[阅读全文]


壮医目诊

壮医目诊,属壮医望诊的范畴,流传于广西壮族聚居的地区,历史悠久。老一辈的壮医主要是通过肉眼观察患者眼睛上的神采色泽、眼睛灵活度、干涩与否、眼睛上脉络的变化等来诊断疾病。后来通过不断的总结和提高,并受牛马等兽医目诊的启发,形成了如今使用的一套目诊诊断方法。现代壮医目诊专家在继承前人目诊经验的基础上,经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用放大镜进行目诊,实用性更强、准确率更高的一整套方法。 壮医目诊作为壮医重要的...[阅读全文]


壮医经筋疗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祖国南疆,区内主要聚居着壮、汉、苗、瑶、侗等多个民族。壮族先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壮医药体系。壮医经筋疗法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壮医运用经筋疗法治疗筋病的历史较为久远。20世纪80年代,广西武鸣县马头乡西周末年古墓中出土了两枚青铜浅刺针。出土的刺针经考证认为是医疗用针,其锋微细,与古人描述的“微针”一致。壮族先民用微针治疗疾病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阅读全文]


龚氏痛症疗法

龚氏痛症疗法是龚氏家族世代相传的、以祖传秘方自制传统药酒、药膏,通过外敷、辅之以按摩的一种痛症治疗法,主治各类骨伤以及腰椎类、颈椎类、神经类痛症。 龚氏痛症疗法始创于清嘉庆庚午年(1810年),原流传于玉林地区,后逐渐流传至南宁市及周边地区。两百年来,在传承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骨伤治疗方法,在膏药外敷治疗骨伤疾病和痛症方面独树一帜。龚氏痛症疗法一脉相承,并不断深入发展,至今,靠嫡系相传了7代,龚...[阅读全文]


壮族刺绣

壮族刺绣普遍流传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境内的白山、合群、古零、百龙滩、乔利等乡镇一带及都安、大化、上林、武鸣等县。壮族刺绣壮语叫“绡花”,当地民间又称之为“订花”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技艺。壮族刺绣从明末清初传入马山,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壮族人民喜欢用刺绣工艺品制成被面、枕套、花鞋、背带、门帘、蚊帐帘、挎袋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绣上精美的图案,这一针一线绣成的花、草、虫、鱼,色彩艳丽,寓意深远。...[阅读全文]


壮族刺绣

壮族刺绣普遍流传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境内的白山、合群、古零、百龙滩、乔利等乡镇一带及都安、大化、上林、武鸣等县。壮族刺绣壮语叫“绡花”,当地民间又称之为“订花” ,是壮族人民的传统手工技艺。壮族刺绣从明末清初传入马山,相传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壮族人民喜欢用刺绣工艺品制成被面、枕套、花鞋、背带、门帘、蚊帐帘、挎袋等,这些日常生活用品绣上精美的图案,这一针一线绣成的花、草、虫、鱼,色彩艳丽,寓意深远。...[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