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蚩尤舞是瑶民们为歌颂和纪念他们先贤蚩尤的丰功伟绩,在每年旧历五月二十七日至二十九日还愿节敬奉神灵和庆典节日跳的瑶族传统舞蹈。流行于马山县里当乡、古寨乡、白山镇瑶族村屯,忻城县北更乡、上林县镇圩乡瑶民地区。蚩尤舞历史悠久,流传至今约有七百多年的历史。 蚩尤其人,历史远古,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能和炎、黄两帝一起并尊的人。据《越绝书》曰:“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又曰:“蚩尤是少昊之末,九黎之...[阅读全文]
分类目录归档:传统舞蹈
横县百合茅山舞
横县百合茅山舞相传是从浦北县福旺村传入横县百合镇、马山乡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祭祀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横县百合茅山舞的形式和传续,源于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唐代有位陈氏夫人,其兄被妖魔抓走囚于铁笼,前去搭救者被妖魔所噬。陈氏夫人救兄除魔,与结拜姐妹林、李同去茅山学法。到了茅山,法术都给先到的道教、释教学完了,只剩下一只火筒和一把瓜刨。茅山师父怜其救兄心切,将火筒、瓜刨两件宝物相赠,回去与妖...[阅读全文]
上林瑶族猴鼓舞
上林瑶族猴鼓舞以镇圩瑶族乡为中心,广泛地流传于上林县与马山县交界一带的布努瑶山区的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它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古时候,为了抗击入侵家园的金兵,瑶族英雄卜努号召各寨瑶胞,奋起抗击外族。瑶胞们在森林里迷了路,幸亏得到老猴王帮助才走出了困境,并趁机出击金兵,农历五月廿九这天,瑶家各路兄弟全部凯旋归寨,大获全胜。为感激猴王的帮忙,英雄卜努带头敲起皮鼓狂歌欢跳,用歌舞赞颂猴子的恩德,遂形成猴鼓...[阅读全文]
上林壮族师公舞
壮族师公舞是壮族地区普遍流传的一种宗教祭祀舞蹈,师公舞壮语称“调筛”或“古筛”。它源于原始巫舞,原是师教活动中带有迷信色彩的祭祀歌舞,气氛肃穆凝重,多于“安龙”(求雨)、“庆社”、“还花还愿”、“游神”和丧葬白事时表演。它保持了楚巫舞以巫扮神、以舞降神的基本特点,表演时用蜂鼓伴奏,跳神时必须戴“相”(面具),舞蹈语汇比较丰富,动作沉稳大方,丰富而复杂,民族特色浓郁,是壮族民间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全文]
马山壮族踩花灯
壮族“踩花灯”,壮语叫“踩朝”。 是流行于马山县古寨、加方、里当、古零、白山、林圩、周鹿、乔利、永州等乡镇壮瑶族乡村的一种民间宗教活动。“踩花灯”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几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为超度亡魂而设的一种宗教类以祭祀形式表现的舞蹈。“踩花灯”因围绕花灯踩步跳踏而得名。 举行“踩花灯”祭祀活动的时间是晚上十二点钟,也就是在午夜时刻开始。舞蹈前,先在逝者棺木前地面摆上九或十二盏花灯,九个花灯就摆成...[阅读全文]
壮族麒麟舞
壮族麒麟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以及周边一带的一项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壮族麒麟舞在“文革”期间遭遇禁演,自改革开放后, 壮族麒麟舞传人李武斌为使该舞得以传承,组建红绫曲艺团,将该舞作为主演节目,一边演出一边广为传承,使壮族麒麟舞得到恢复并有效传承。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它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据传,北宋...[阅读全文]
南宁傩舞
南宁傩舞最初是一种驱鬼驱疫、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在明末清初最为盛行。它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有在农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傩”日,有在七月十四鬼节上跳的“驱傩舞”,以及各种 “乡傩”祭祀活动。傩舞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阅读全文]
马山打榔
打榔古称“打舂堂”,是流行于马山县古寨、加方、里当古零等乡镇壮瑶族乡村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打舂堂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云:“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盘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打榔在唐朝之时已盛行。 打舂堂之习,世代相传,每逢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妇女三五成群,作...[阅读全文]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亦称“佛手莲花舞”,是以隆安县雁江镇为中心并广泛流传于隆安县那桐镇、乔建镇、屏山乡、布泉乡、南圩镇以及百色、平果等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壮族“九莲灯”花手舞过去是道公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是在为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福禄寿全的老龄人逝后或二次葬的一种祭祀舞蹈。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已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历史嬗变,现不但仍然...[阅读全文]
壮族打扁担
打扁担源于 “打舂堂”,是流行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和上林县、都安县部分壮族乡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打法轻盈灵巧,节拍紧凑,高下疾徐,自成声调。打舂堂最初是由木槽、木杵等道具相敲打,所以称为“打榔”,后由轻灵的木板或长凳、扁担替代,故称“打扁担”。人们通过打扁担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世事太平。 打扁担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