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壮族传扬歌

壮族传扬歌是壮族民间伦理道德长诗的总称。起源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形成于明清,流传于广西马山、上林、忻城、武鸣、都安等县。在民间古壮字手抄本中一般写作《壮族欢传扬》,壮话叫Fwencienzyiengz(fw:n1ɕi:n2ji: ŋ2),意思是传播弘扬伦理道德的歌。它以格言、名言、谚语及俗语连缀创作而成,通过哲理性的语言,揭露统治者、剥削阶级的不公道行为,论述做人的道德规范和应承担的义务,以及如何...[阅读全文]


良庆壮族嘹啰山歌

南宁市良庆区是一个壮族先民世代聚居、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区。良庆区的壮族人民一直保留着唱山歌的习俗。良庆壮族嘹啰山歌是流传于广西南宁市良庆区、邕宁区等地壮族民间的一种歌谣,源自良庆区壮族村寨曾经流行的一种抛鸡选婿风俗。嘹啰山歌在良庆及其周边地区广为流传,其中,良庆区所辖的那马镇、大塘镇、那陈镇、南晓镇等5个乡镇是这种山歌的最主要的流传区域。 良庆壮族嘹啰山歌是壮族民众“以歌传情、以歌会友”的主...[阅读全文]


南宁民谣

南宁民谣是南宁人民创作、吟诵、口传心记的民间口头文学,它广泛流传于南宁市六县六城区,它真实地反映了南宁人民劳动、生活、习俗、时政和思想感情,它是南宁历代民间社会生活的鲜活见证。 南宁位于广西的西南部,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南宁古称邕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古城,历史文化积淀十分深厚。长期以来,壮、汉、苗、瑶、侗等多民族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南...[阅读全文]


白话童谣

白话童谣是白话人的口头民间文学,是白话地区儿童的文化魅宝,主要流传于广西白话地区。广西属沿海省份,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气候湿润温热,十分宜居。 白话童谣的产生历史因缺少史料记载,已无法考证,但基于童谣的产生是以语言为基础,因此与白话的产生发展历史相近。白话是成熟于晚唐西江土著乌浒—俚僚(现壮族祖先)消融于汉族时的一种语言,是中古汉语与西江土著语结合的产物。白话发展历史悠久,是广西最通用的语言之...[阅读全文]


南宁五象传说

南宁,古称邕州,位于广西中部偏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边陲名城,文化积淀深厚。南宁别称“五象城”,因五象岭而得名,五象岭的五个山头貌似五头大象,从西到东依次排列。 南宁为河谷盆地,海拔不高,植被茂盛,水源充足,而且“四时常花,三冬不雪”,境内广布着野象喜食的野芭蕉等瓜果类植物以及草、竹等植物嫩叶,适合大象生存。 五象传说起源于古代南宁人民驯象、养象时期,最迟于明代就已产生。流传的核心区域在南宁市良庆区...[阅读全文]


壮族信歌

壮族信歌,是指流传于壮族民间、用方块壮字写成的歌体书信, 在广西马山县及其周边的武鸣、平果、上林、宾阳、忻城、都安、大化等县具有久远的流传历史。这一区域多石山和丘陵,地形多样,河流纵横,资源丰富。由于人群流动频繁,壮汉文化交流非常密切,壮族信歌成为当地人民交流信息的重要方式。 《壮族文学发展史》在介绍《特华之歌》时指出,信歌是壮族的“民间习俗,凡遇不平之事或有什么要对众人说,便编成歌,用古壮字记录...[阅读全文]


妈勒访天边传说

《妈勒访天边传说》发源于邕江、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在广西南宁、百色、崇左、河池市等壮民族聚居地区流传,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 传说在很久以前,壮族先民们在寒冷和阴暗的山谷中渴望能拥有光明和温暖,期盼去寻找到天边的太阳。老人说:“让我去吧,我们饱经沧桑。”青年人说:“让我去吧,我们的腿比马蹄强壮。”孩子说:“让我去吧,我们以后的日子最长。”一位年轻的孕妇挺身而出:“请让我去吧,也许我走不到那...[阅读全文]


宾阳“老窍”故事

宾阳“老窍”的故事,为民间曲艺,属口头文学,其与任何一种民间文学艺术,有着不一样的特殊传播方式,即:讲述者不限文化程度,不限任何职业人群,不限年龄老少,不限性别男女,只要他懂得“老窍”一个故事就可以对人讲述;讲述不限时间、地点,不限听众多少,随时随地都可讲述。“老窍”的故事流传全县各地城乡社区农村,地域广阔,历史悠久。 “老窍”的故事,是本地城乡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典艺,故事大部分内容取...[阅读全文]


壮族百鸟衣故事

     壮族民间故事“百鸟衣”是从元朝时候就开始盛传在以南宁市横县校椅为中心的广西壮族民间中的一个具有百越民族特色、广为人知的民间故事。故事通过对一对顽强不屈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的描述,反映了壮族人民生活中的悲苦和欢乐、反抗压迫者的斗争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与产生于各个历史时期的众多民间故事一样,该故事宛如一幅斑斓的画卷,形象而真实地展示着壮...[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