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民俗

民俗


更望湖壮族歌圩

更望湖壮族歌圩这一传统民俗,是群众自发、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山歌集会。 据隆安更望湖边的山歌老歌师回忆,更望湖壮族歌圩成圩年代实在太久远,很难确定其成圩年代,起码有一千年的历史。 每年农历三月初四这一天,更望湖周边村落的男女青年,甚至周边的大新县、天等县、崇左市等地的男女青年,他们大多数为了选择意中人,自动汇聚到隆安县布泉、屏山、南圩三乡交汇处的更望湖。仲夏时节,碧波倒映着青山,湖光山影,别有情趣...[阅读全文]


上林壮族龙母节

壮族龙母节是以壮族图腾文化为背景的民俗活动,广泛分布于壮族地区,尤以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最为典型。 上林壮族龙母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晚期,距今已有数千年,蕴含着丰富历史、宗教、文化信息,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图腾崇拜及祭祀活动的产物,极富地域民族特色。 上林壮族龙母节也叫三月三龙母节,核心流播地域为塘红乡石门村。石门村是上林县各乡镇群众公认的壮族龙母“特掘”的故乡。传说,石门有一位勤劳善良的寡妇,有一天有缘把...[阅读全文]


露圩壮族圩逢节

露圩四月八俗称“圩逢”节,最初形成于明朝末年的崇贞年间(公元1630年),至一九八六年经镇政府敲定,框定为“民族文化艺术节”,至今已有了三百七十多年之历史。 露圩壮族圩逢节是当地壮族人民为祭祀雷神(即雷露庙,亦即“三帝庙”)而举行的一次庙会活动,也是壮族人民为纪念“牛诞日”而举行的一次“感恩牛”之活动。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位天神赶着一群神牛路经露圩,有一头牛看到露圩山青水秀,十分留恋,便偷偷地躲...[阅读全文]


横县壮族三相圩逢

横县壮族三相圩逢,源于横县壮族三相庙(座落横县石塘镇沙江村凤凰岭)。相传,三国时期,华南战乱,民不聊生,汉国开国君主刘备携义弟关羽、张飞率兵为民斩恶除害,护国兴邦,敬天爱民,报国孝亲,广施恩泽于民间,战功赫赫,国泰民安,荫及后人。世人感其恩德,福本难忘,于此山上树碑石祭祀,以予纪念。随年代变化,来此供奉的人与日俱增,于明朝永乐年间(1403年),民众集资在此福地建起宙宇。庙内奉祀三国蜀汉历史英雄刘...[阅读全文]


壮族四月四

武鸣县马头镇,东靠大明山与上林县交界,距县城37公里,全镇人口24738人,有骆越文化广场、骆越文化长廊、中府大王庙遗址、古歌圩遗址、古兵寨遗址、元龙坡、安等秧古墓群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及商周、战国的铜针、大铜鼓、青铜卣、环玉饰、兵器等文物1千多件。传说,龙母“乜掘”救养了一条断了尾巴的小蛇“特掘”,小蛇长大后变成珠江的守护龙神。据《武鸣骆越文化遗产撷英》记载“马头镇敬三村,每年农历四月初四,祭神...[阅读全文]


壮族罗波庙会

罗波庙会是壮族人每年农历三月初二以祭祀“佬浦”(龙母)为主要内容的盛大民俗活动。 20世纪末以来,广西考古学专家到大明山脚下的元龙坡、安等秧等古墓群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一件),印证古骆越都城即在今武鸣县陆斡(骆越的谐音)、罗波(“佬蒲”的谐音)等环大明山一带。 相传“佬蒲”(罗波的谐音)豢养一条名叫“特掘”(壮语谐音意为断尾)的断尾龙,长大后成为骆越水和珠江的守护神,“佬...[阅读全文]


壮族毬丝歌会

毬丝歌会流布于南宁市良庆区,辐射到邕宁、武鸣、马山等地,以壮族嘹啰山歌为表现形式,伴随嘹啰山歌的产生而形成。相传古代壮族村寨流行抛鸡选婿风俗,待嫁女孩家把鸡当做定情信物抛向人群,抢到者即为如意郎君。壮家后生为了吸引女孩的关注,高声呼喊“嘹啰”(壮语是“看啰”的意思),若抢到锦鸡,也喊“嘹啰”(意思是“笑啰”)。壮族人民就以“嘹啰”为歌头编唱了嘹啰山歌。之后,以鸡、鹅绒毛编织成“毬”取代了以锦鸡作为...[阅读全文]


南宁土地诞

传统的“南宁土地诞”为农历二月初二,俗称“土地节”或“龙抬头”,习惯分为春社和尾牙,内容十分丰富。(一)祭拜土地神。供猪、牛、羊三牲和糯米饭,祭祀土地神,恭迎土地公。(二)安旗召集兵马。这个仪式源于古代战争,竖起旗帜麾集兵马护卫城池百姓。(三)报堂马送请柬。报堂马送请柬恭请各方神圣下赴坛场。(四)庙祝扫楼。做庙会和神诞时,由庙祝净手、沐浴后洒扫坛场,恭候各路神仙到坛。(五)架桥请圣。古时鲁班师傅用...[阅读全文]


南宁花婆节

花婆节根植于花婆信仰,主要流布于南宁各县区,辐射到广西各地市。花婆信仰是南宁先民“花”图腾崇拜的遗风。清人吴大溦认为,“帝”的本义是花蒂,因“帝落而成果,即草木所由生,枝叶之所由发”,为“生物之始”。南宁先民由此认为花是万物之源,在此观念影响下,人们崇拜花,并将其奉为生育神。清·李调元的《南越笔记》记载:“越人祈子,必于花王圣母,有祝辞云:‘白花男,红花女。’故婚夕亲戚皆往送花,盖取诗‘花如桃李’...[阅读全文]


宾阳“三娘乖”习俗

宾阳“三娘乖”为本地一项民间民俗活动之一,全县各镇(乡)都有流传,自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时期至今已有愈千年的历史。 传说,古代我县有一农家壮族妹仔,排行第三;她天生丽质,禀性聪慧,心灵手巧,故人们尊称其为“三娘乖”,也有叫“密丝姑”、的。据说,三娘是个从天上来到人间投胎的仙女,并说,如今乡间妇女所会做的纺纱织布、绣花绘画、针线剪缝、磨谷椿米、播种插秧编织等,所有的手工技艺和农业生产技能,都是...[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