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名驰西北百多里、一支独秀第一圩”美称的云表邓圩歌圩是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元宵节举行的传统民间歌圩,它历经几百年延续至今,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形式丰富多彩,在横县西北部及其周边壮族广大地区有着深远影响。歌圩位置原来在邓圩圩背地魁坡往通校椅(旧马路)方向桑园坡及岭丫坡,每到圩期,人们便三五成群自发前来参加对唱(有五言歌、七言歌、陶圩歌等),祝新年快乐,向往美好未来。每天参与人数有几万人,沿路数公...[阅读全文]
分类目录归档:民俗
军山庙会
军山庙会是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盛大的大型庙会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军山庙会的雏形,原是南宁市周围的群众为纪念明末清初一位农民起义军首领李亚,在军山建庙祭拜。 自明末清初以来,军山庙会的形成过程,历史“轨迹”比较清晰,庙会作为一种纪念农民起义英雄和社会风俗的形成,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起初,军山庙会是以铭感恩人为出发点,只局限于对已故李亚焚香祭拜,今天的军山...[阅读全文]
壮族芒那节
隆安壮族芒那节,又叫“稻神祭”,起源于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中晚期,是桂西南壮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为内容,带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于每年农历六月初六生日举行。 芒那节含有历史、宗教、民俗、艺术、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它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隆安大龙潭的石铲祭祀活动,与石铲祭祀有一定的历史渊源,是‘那’文化的一部分,而‘那’文化事实上就是指稻作文化。在壮语中,...[阅读全文]
上林壮族万寿节
上林壮族万寿节又叫智城万寿节庙会,原是上林县的壮族同胞为纪念万寿公王的功德,于其诞辰之日——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一日在智城举行的立庙奉祀仪式。延续至今,万寿节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成为了上林壮族同胞纪念万寿公王、积德行善、敬老爱幼、静心修身、寻求和谐、祈求健康长寿的一项民俗活动。 上林壮族万寿节内容丰富多彩,主要包括:祭祀、文武场八音演奏、师公戏、文艺演出、山歌对唱、舞龙、舞狮、求签、抬神出游、送...[阅读全文]
上林壮族灯酒节
上林壮族“灯酒节”在先秦时早已出现,到唐朝时已于民间广为流传,从刻于永淳元年(公元682年)的《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宗庙嘉存,世世相习”中可见这一世代沿袭的民族传统壮族灯酒节祭祀盛行的区域仅偏于广西环大明山一带。壮族“灯酒节”,即“丁酒节”它是远古义系社会的产物。 上林古壮语“灯”与“丁”同音,“灯”有“光亮”“照这前程”之意,故而即使后来“灯”与“丁”读音上发生了变化,上林人仍遵古而含之。“丁”...[阅读全文]
壮族亥日
隆安县壮族“亥日”圩场是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形成的以猪、牛、马等牲畜交易为主的传统大圩日,每次“亥日”圩场赶圩的人多达三四万,这是桂西南地区较大的传统牲畜交易圩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隆安县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与稻作文化相关的习俗活动。除本县各乡镇群众赶集外,邻近县如平果、田东、田阳、那坡、靖西、德保、云南、大新、武鸣均有客商来赶集,批发、购买产品,远至广东、云南、贵州甚...[阅读全文]
那桐壮族农具节
那桐镇位于隆安县东南部,是一个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大镇,素有“隆安粮仓”的美称,那桐街是那桐镇唯一的集市地点,也是那桐壮族农具节的发源地和举行地。 那桐壮族农具节,原名浴佛节(也称沐佛节)。据传明朝万历、天启年间,那桐地区遭连年大旱,民不聊生,为求天降雨露,民众便于农历四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诞生之日)在那桐街三界庙设坛打醮,虔诚礼拜佛祖,活动结束后天果降大雨。是年,那桐地区风调雨顺,粮食喜获丰收,...[阅读全文]
横县炮会
横县炮会又称百合镇葛麻炮会,旧时称炮期、十六炮会,自明代中期起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以葛麻村、武留村为中心,并广泛流传于周边乡镇的一项大型群众性传统民俗活动,是汉、壮民族文化融合共生的民族民间节庆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举行,期间周边村屯、乡镇的壮汉民族群众都聚集葛麻村一带举行盛大的炮会活动,其时龙狮共舞、锣鼓喧天、炮竹齐鸣,争抢炮王,场面非常热闹,每年观众达数万人。 炮会的产生在历史上...[阅读全文]
宾阳游彩架
宾阳游彩架于清代从广东佛山传入,初传入时谓“游色架”,俗称“游彩架”,简称“彩架”,一般于春节期间举行,它是宾阳县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项目。它以木或铁质制板桌为载体,采用内外技巧与造型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将一组5至6岁之金童玉女巧妙装扮,固定在方桌板的上、中、下,左、中、右不同位置上,为人们展演一组古今故事的主要人物形象造型,是一种采取内外技艺相结合的造型艺术。 据宾阳县新宾镇三联社区外东街李若珠家第...[阅读全文]
疍家婚礼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邕江一带的疍家(水上居民),自宋代以来,长期生活在壮族密集居住的地区,在自身的汉文化不断地渗透到这片土地的同时,也深受壮族文化的影响和地域生活习俗及条件的制约,故逐渐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民间结婚习俗。 历史上,疍家青年男女结婚当天,新娘在登上新郎的迎亲船之前,先邀请平时和自己相好的船家姐妹以及亲戚在自己家的船上举行放歌堂和“绕台围”等仪式,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感谢...[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