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民俗

民俗


渡河公

上林县“渡河公”是自明朝起就流传于三里一带的一种特有的壮族民俗,该民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在远古的时候,九重天上的银河突然缺堤,天河之水淹了大地,只有一对金童玉女幸运地抱住一个大南瓜浮在水面得以幸存下来,人类也因此避免了来顶之灾,幸存的这两个人就是人类的祖先。后来人们就制作“渡河公”以寄托后人纪念祖先,普渡生灵、保佑平安,免除灾难的心愿,祈祷未来风调雨顺,富促安康。 为了纪念先祖,祈求平安,每年...[阅读全文]


壮族伏波庙会

伏波庙会,盛行于横县云表镇郁江乌蛮滩北岸的伏波庙一带。它是一项融民间信仰、世俗性、群众性、娱乐性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它是当地群众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定疆界、平乱安民、疏河通航而形成,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伏波诞日举行。 公元42年,伏波将军马援率兵十万南征交趾,沿江而上至乌蛮滩,因滩险受阻,于是屯兵乌蛮滩岸边,号令士兵铣礁疏河通航,并由此挥师南征,平定交趾的叛乱,继而建城池、修...[阅读全文]


壮族三月三

壮族三月三是武鸣壮乡的传统节日,因以唱歌为其活动的主要内容而得名。壮族三月三,汉文记载最早见于南朝。自古以来,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武鸣当地群众都会设宴邀请亲朋好友,酒足饭饱后,便在自家庭院或小河边、山坡和草坪上唱起山歌,互问互答,形成了三月三歌圩。每场歌圩聚集数千或逾万人参与。人们在歌圩上既可“以歌代言”会友,壮族男女青年可以歌谈情说爱,觅到爱侣。 歌圩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家歌圩”,在家里举行,...[阅读全文]


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它是当地人们通过舞龙祈求平安吉祥的盛大节日,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举行。宾阳炮龙节始于宋朝皇祐年间,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及现代,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据传:宋朝的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皇朝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但狄军征战至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隘险,狄军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农历元宵节,狄青为了麻痹对方,便下令驻扎...[阅读全文]


壮族三声部民歌

壮族三声部民歌源于南宁市马山的县加方乡、古零镇、古寨乡、里当乡,自古以来当地群众称壮族三声部民歌为“欢哈”(汉译意为“合声”山歌),据学者推断,壮族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于唐代,盛行于明清时期。 壮族三声部民歌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调。其结构为三个声部,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陪衬和声,三个声部都能突出和丰富主旋律,声部间互相协调,音调柔和,风格统一。歌词一般是五字四句和...[阅读全文]


壮族歌圩

    壮族是古百越民族的后裔,自古以好歌、能歌著称。     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的时间、地点里举行的节日性聚会唱歌活动形式,壮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在各地有不同的称呼,流传于广西9个市,53个县(市)、区。 歌圩源于氏族部落时代的祭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