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非遗名录

非遗名录


上林瑶族歌谣

上林县镇圩瑶族乡的瑶族民歌“瑶山歌”,自夏朝时期开始流传于民间,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当时瑶族人的地位很高,瑶王到朝廷皇室拜见皇上时不用叩首跪拜,和皇上平起平坐,商量民生大计。但是后来由于朝廷的战争叛乱,瑶族英雄盘古瑶王带领瑶族人民在与外族人的领土争夺中,寡不敌众,只好带领瑶族人远走他乡。瑶族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以大山为依托,以山洞为家,以打猎为生,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平日里,瑶族人之间的对话交流...[阅读全文]


隆安壮话排歌

排歌属于民间音乐的范畴,是壮族山歌的一种。隆安壮话排歌,当地称“潘”,分高腔和低腔排歌,包括有“谈情歌”、“婚嫁歌”、“庆贺歌”,‘劳动歌“、”“礼仪歌”、“悼念歌”等,主要分布在隆安县城府镇、那桐镇、乔建镇、都结乡、丁当镇、布泉乡等壮族地区。 排歌中的“谈情歌”,是隆安壮族同胞千百年来世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多在歌圩里进行,或相约结伴在林间山坡等地方对唱,是青年男女以歌表情怀,以歌结伴侣的“媒歌”;...[阅读全文]


南宁壮族哭嫁歌

哭嫁歌是曾广泛流行于广西各地的壮族婚姻风俗。哭嫁歌是在哭嫁仪式上所唱的抒情歌谣。无论从哭嫁歌存在的时间长度、空间广度,还是内容的丰富而言,都像其它风俗形式一样各具特色。“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开叹情”、“啼惨切”等等,在各地有不同的称谓。 南宁哭嫁歌广泛分布于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江南区的吴圩镇、苏圩镇、江西镇以及良庆区的大塘镇、南晓镇、那陈镇等壮族及壮汉杂居地区,这种哭嫁歌...[阅读全文]


武鸣壮族山歌

武鸣壮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壮民从盘古开天地一直唱到如今,几乎人人能歌善唱,已近“以歌代言”的地步。《武缘县图经》记载:“答歌之日,武缘(今武鸣县)仙湖,廖江二处有之,每年三月初一日至初十日,沿江上下,数里之内,士女如云。”解放前编写的《广西边防纪要》记载:“沿边一带风俗,最含有人生意义的,则为歌圩。”其中就是描写了武鸣县陆斡、马头、小陆、包桥、灵马、王桥、方合等一带的歌圩上人们通宵达旦唱山歌的...[阅读全文]


四六联民歌

四六联民歌历史悠久,流布于上林县及周边地区,于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上林县隶南方州时,由京官、州官常到上林,带来汉文化。聪明的壮族先民将汉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骈赋的四六、四七句式吸收过来,与自古就有的壮族民歌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加工,逐步形成四六联壮族民歌格式。 四六联民歌的发展,自唐太宗、高宗时期已初成定格。锲于上林县澄泰乡清水河畔的唐《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唐永淳元年公元宵82...[阅读全文]


四六联民歌

四六联民歌历史悠久,流布于上林县及周边地区,于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上林县隶南方州时,由京官、州官常到上林,带来汉文化。聪明的壮族先民将汉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骈赋的四六、四七句式吸收过来,与自古就有的壮族民歌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加工,逐步形成四六联壮族民歌格式。 四六联民歌的发展,自唐太宗、高宗时期已初成定格。锲于上林县澄泰乡清水河畔的唐《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唐永淳元年公元宵82...[阅读全文]


南宁平话民歌

南宁平话民歌是南宁平话人(蔗园人)用平话语言所唱的歌。它主要流传于南宁市的六个城区和横县、宾阳县、武鸣县、隆安县以及百色市、崇左市等地区,尤以南宁市郊县以及横县的百合镇、马山乡等地的平话民歌较为集中。它起源于宋代,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南宁平话人叫“歌”管叫“家”,即“家词”,“唱只‘家词’来解乐”。南宁平话民歌属单声部民歌,富有韵律,是古律诗的一种,常用的有金银、娇情、娇连、娇容、娇眉、啼西、...[阅读全文]


南宁多声部民歌

南宁有“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之美誉,全市有壮、汉、苗、瑶等12个民族。众多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南宁多声部民歌就是其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南宁多声部民歌主要包括上林多声部四六联民歌、兴宁区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邕宁嘹啰山歌、武鸣二声部民歌等,形式多样,调式丰富,有二声部、三声部,且旋律清晰,音乐优美。如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分“逗引高腔”及“平腔”两部份,以五声音阶作为调...[阅读全文]


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

南宁松柏汉族二声部平话山歌,是流传于广西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五塘镇、昆仑镇等汉族居住地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音乐,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处壮、汉杂居之地,受语言及其民间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相互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民歌演唱风格,因民歌产生地为松柏村,本村因松柏树多而得名,南宁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也由此得名。 南宁市松柏汉族多声部平话山歌主要分为“逗引高腔”及“平腔”两个部份。逗引高腔是一种民歌...[阅读全文]


壮族会鼓

会鼓是马山县壮族世代相传的民间鼓乐,分布在马山县白山、永洲、洲圩、周鹿、林圩、乔利、合群、白龙滩、古零、古寨等乡镇的150多个村屯。主要乐器有鼓、锣钗等,主角是鼓,用樟木、榕枫等原木挖成空心做成鼓壳,用牛皮作为鼓面,再用坚韧的生竹篾两边拉紧而成,声音浑圆厚重。锣和钗是配角,声音清脆响亮,点缀鼓点。会鼓的曲牌有混鼓,狂欢鼓、舞龙鼓、扁担鼓、花灯鼓等;中间还有各式各样的插曲鼓。据考证,会鼓最早出现在宋...[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