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非遗名录

非遗名录


雁江粉利制作技艺

雁江粉利是隆安县远近驰名的小吃,属民间手工制作技艺,它历史悠久,远在雁江还是个小村落时就有粉利了。据传约1800年前,诸葛亮南征经过此地,当时瘴疠流行,江水污染,诸葛亮遂命军士挖“孔明井”取水,将大米蒸熟磨浆搓成团便于行军作战时食用,这就是粉利的雏形。如今人们众口皆碑,认为粉利是诸葛亮传下技艺。粉利还因它吉祥的名字“利”而得宠,“利” 寓意大吉大利、顺顺利利。现雁江多处的“孔明井”仍未废弃,逢年过...[阅读全文]


横县芝麻饼制作技艺

芝麻饼又名桂香饼,因其饼面遍撒芝麻,故而得名。选料讲究、工序复杂、工艺精湛而誉满广西。 芝麻饼制作技艺,俗称打芝麻饼,其历史十分悠久;相传自唐太宗以来,横县各乡镇以及周边的灵山县等地都有在春节期间制作芝麻饼的习俗,及至明清更为普遍,到了20世纪五、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开锅制作芝麻饼,富裕人家制作的饼馅比较多样化,撒的芝麻也多,穷苦人家的芝麻饼则比较简单,所撒的芝麻也甚少。芝麻...[阅读全文]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

“灵马鲶鱼”是灵马镇的一道本土佳肴,是广西十大名菜之一。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主要分布以灵马镇乃至整个南宁市为中心,向外辐射整个广西以及广东、云南、贵州等全国大部分省份。 灵马鲶鱼制作技艺历史悠久,相传清朝同治年间,居住在南(宁)百(色)小道上的灵马圩头有一朱姓人家烧柴用铁锅豆腐焖鲶鱼而制成菜肴。民国时期,“灵马鲶鱼”又因灵马朱姓兄弟用豆腐焖鲶鱼这一土制菜肴救活一个在灵马境内翻车受重伤的外省货车司机的...[阅读全文]


扬美梅菜制作技艺

扬美村作为南宁的一个著名古镇,在明清时代独占水路便利的优势迅猛发展,成为南宁一带的重要交通枢纽。当时,作为商贸集散地的扬美,经济、文化非常繁荣,多种文化的交融使扬美这一江边小村落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名镇。扬美梅菜就是在这个时候作为著名的手工艺制作传统食品横空出世的。 梅菜是扬美古镇的特产,是用新鲜肥厚的芥菜茎叶经晾晒、精选、飘盐等多道工序制成,色泽金黄、香气扑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阅读全文]


校椅临江壮歌剧

校椅镇临江壮歌剧别称临江戏,是流行于横县校椅镇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壮族曲艺品种。 校椅镇临江壮歌剧作为临江壮歌剧团所在地区,校椅镇临江村及其周边广大区域是横县壮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壮文化渊源流长,盛行粤剧表演,这正是临江壮歌剧得以孕育的土壤。临江壮歌剧团前身是临江粤剧团,以演古装戏为主。随着社会的发展,古装粤剧的演出不适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演出市场日趋冷落和沉寂,在这种情形下,该剧团年轻的艺人李建伟在出...[阅读全文]


上林壮族师公戏

林壮族师公戏是一种从师公歌舞(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壮族山歌为主要语言形式、配以壮语套白和身段动作来展开和表现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在清朝民国时期盛行。其特点是以壮族民歌音乐和曲牌为基础,具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并沿用小型锣、鼓、弦琴、笛子等乐器为伴奏,极少对白,一般没有固定表演形式。其代表性剧目一般以歌颂历代宗教祖师的业绩或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如《万寿公王》、《毛鸿》、《舜儿》、《胭脂》、《...[阅读全文]


南宁壮族高腔民歌

南宁壮族高腔民歌是广泛流行于南宁壮族地区的传统音乐,据当地老人口述,他们年幼时就听老人唱高腔民歌了,从民间的传承情况来看,历史是相当久远的。但她有多长历史,起源何时,无明确史料记载,目前无从考证。 南宁壮族高腔民歌种类多样,主要包括:马山永州高腔、武鸣二声部高腔、隆安高腔、上林西燕高腔、西乡塘坛洛高腔等,传承悠久,一直保持原汁原味,现在仍然活跃于壮族民间。其旋律激昂,音调高亢、嘹亮、奔放,音域宽,...[阅读全文]


宾阳八音

宾阳八音又称文武场,起源于南宁市宾阳县芦圩镇的三联街、东门街和南街(即宾州古城),后广泛流传于芦圩、新桥、邹圩等地的一种民族民间鼓点音乐艺术形式。一般用于节日庆典、庙会、婚嫁、祭祀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宾阳八音(文武场)之历史沿革史无记载,但据民间老艺人的口碑传说,其产生的年代大概与“宾阳炮龙”相同——即大约为公元1053年左右。因宾阳人舞炮龙总是以锣鼓(八音)开道,尽管当时的锣鼓没有如现在的八音...[阅读全文]


横县笔山人生礼仪

在横县平朗乡笔山村及其周边地区,古往今来流传着一系列独特、极具神奇和地域文化色彩的传统民间习俗,就是笔山人生礼仪。该礼仪包含:一、怀孕礼:施巫术祈神求子;二、出生礼:孩子诞生后分别按当天、三朝、满月、百日、周岁时期举行的庆贺、祈福仪式;三、成年礼:男子二十岁时举行“冠礼”、女子改变发式做加笄;四、婚育礼:婚礼包括纳采、请期、亲迎等六礼,育礼有生男女“弄璋”、“弄瓦”之喜和认寄父母仪式;五、寿诞礼:...[阅读全文]


那莲赛巧节

赛巧节,是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孟莲村那莲古圩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节庆。 那莲赛巧节最早出现于清乾隆58年(公元1783年),是年那莲北帝庙建成竣工,恰逢农历“七月七”临近,于是赛巧节与庙宇竣工庆典一并举行,首次赛出“巧女”,此后每年的赛巧节便成为名副其实的赛巧选巧女的传统节日。 那莲赛巧节源于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和“乞巧节”,但也有其独特的成因:传说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七仙女下凡在那莲古圩八尺江畔的白...[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