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非遗名录

非遗名录


壮族麒麟舞

壮族麒麟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以及周边一带的一项民间舞蹈,起源于北宋,距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壮族麒麟舞在“文革”期间遭遇禁演,自改革开放后, 壮族麒麟舞传人李武斌为使该舞得以传承,组建红绫曲艺团,将该舞作为主演节目,一边演出一边广为传承,使壮族麒麟舞得到恢复并有效传承。 麒麟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奇异动物,它集龙头、鹿身、马蹄、牛尾、狼额于一身,身披五彩鳞甲,是吉祥和幸福的象征。据传,北宋...[阅读全文]


南宁傩舞

南宁傩舞最初是一种驱鬼驱疫、祈福消灾的宗教仪式,在明末清初最为盛行。它原始古朴,既有反映原始社会劳动、生活、战争的场景,也有驱疫赶鬼、招财进宝、祈求丰年等欢快的舞蹈动作。有在农历正月至二月初二的“春傩”日,有在七月十四鬼节上跳的“驱傩舞”,以及各种 “乡傩”祭祀活动。傩舞的舞蹈动作原始古朴,以马步、弓步、摆拳、跳跃为主,有时还穿插翻滚、叠罗汉、排字等,在锣鼓的强烈节奏中展现出粗犷古朴的舞姿,表达驱...[阅读全文]


马山打榔

打榔古称“打舂堂”,是流行于马山县古寨、加方、里当古零等乡镇壮瑶族乡村的一种民间娱乐活动。打舂堂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唐人刘恂的《岭表录异》云:“广南有舂堂,以浑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盘舷,皆有偏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之巧弄秋砧,不能比其浏亮也。”可见打榔在唐朝之时已盛行。 打舂堂之习,世代相传,每逢正月初一至元宵为自由娱乐期,妇女三五成群,作...[阅读全文]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

壮族“九莲灯”花手舞亦称“佛手莲花舞”,是以隆安县雁江镇为中心并广泛流传于隆安县那桐镇、乔建镇、屏山乡、布泉乡、南圩镇以及百色、平果等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壮族“九莲灯”花手舞过去是道公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场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是在为有儿有女、子孙满堂、福禄寿全的老龄人逝后或二次葬的一种祭祀舞蹈。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已发生了从娱神到娱人的历史嬗变,现不但仍然...[阅读全文]


壮族打扁担

打扁担源于 “打舂堂”,是流行于广西南宁市马山县和上林县、都安县部分壮族乡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打法轻盈灵巧,节拍紧凑,高下疾徐,自成声调。打舂堂最初是由木槽、木杵等道具相敲打,所以称为“打榔”,后由轻灵的木板或长凳、扁担替代,故称“打扁担”。人们通过打扁担来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安康、世事太平。 打扁担主要反映壮族人民从种到收的主要劳动过程,打时,每人手执一根扁担,模拟劳动动作,上下左右,...[阅读全文]


壮族香火龙舞

壮族香火龙舞主要分布在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及周边地区,它有别于其他舞龙民俗活动,有一整套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道具,动律十分强烈,是一项群众性很强,寓意深刻的壮族民间舞蹈项目。 香火龙舞原为“火龙窑”点火前奏的庆典,它源自广东佛山市的石湾镇(制陶瓷的古镇),自清代传入南宁市良庆镇缸瓦窑村一带,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瓦窑村近傍邕江,水路畅通,土质非常适合烧制陶器。自清乾隆以来,这里盛产的陶瓷产品凭借...[阅读全文]


南宁壮族春牛舞

《春牛舞》是广泛流行于壮族地区的一种民族民间娱乐表演形式,其中以南宁市江南区苏圩镇一带最具代表性。《春牛舞》的表演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三种。 三种不同形式《春牛舞》的表演时间、地点、内容、形式大同小异,其中茶公茶娘的舞步也基本相同,但以“四脚春牛”的形式最为完整,舞蹈动作和场面调度也比较规范。“四脚春牛”中的舞蹈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牛舞,主要模拟牛的各种习性、动作和神态。...[阅读全文]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的形成和传续,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据传,300多年前的一天,今长塘街邕江北岸的长塘老村,全村突然轰然陷落,倾刻村毁人亡,惨不忍睹。这当然是地震所致,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龙走南岸”所致,是神龙引导村民迁赴对岸的芭蕉林定居。此后侥幸逃过这场浩劫的村民便“随龙”迁居对岸,村名为“芭蕉街”...[阅读全文]


壮族骆垌舞

壮族骆垌舞是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距今已有逾千年历史,该舞脱胎于师公舞,而师公舞的源流,是古代的巫舞。壮族骆垌舞的产生、发展和传播有特定的历史原因和背景。 据在马头挖掘古墓群和出土的文物研究表明,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的骆越古国,其国都和京畿在大明山西南麓今武鸣县境的陆斡、两江、马头、玉泉一带。公元前111年,骆越国亡,亡国之都虽然被彻底毁坏,昔日辉煌早已荡然无存,但是其不凡的历史,丰富多姿的文化却为万...[阅读全文]


上林壮族八音

上林壮族八音是盛行于上林县壮族居住的白圩镇、大丰镇、明亮镇、澄泰乡等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它起源于广东佛山地区。清朝道光年间,出于经商的目的,不少广东省佛山一带的商人移民至上林定居,并将佛山的音乐带到上林,聪明的白圩一带的壮族先民吸收了佛山移民的音乐精华,并与本地的音乐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极具壮民族特色的上林壮族八音。 上林壮族八音演奏的范围十分广泛,在元宵佳节、婚娶、满月、贺新屋、祝寿、迎神、祭祖...[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