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炮龙节

宾阳炮龙节是宾阳县一带汉族、壮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综合性民族民间节庆,它是当地人们通过舞龙祈求平安吉祥的盛大节日,于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至十五举行。宾阳炮龙节始于宋朝皇祐年间,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及现代,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据传:宋朝的皇祐年间(公元1052年),皇朝令狄青大军赴广西征剿。但狄军征战至宾阳的昆仑关时,由于隘险,狄军屡攻不克,当时正值农历元宵节,狄青为了麻痹对方,便下令驻扎在宾州城的兵士大闹元宵夜。狄军多为中原一带的人,擅长舞龙、杂耍等多种技艺,他们以稻草扎成龙,以火烧竹子当照明,又把竹子燃烧爆裂后发出的响声当“炮竹”而狂舞龙,并趁此连夜出击,攻克了昆仑关。宾州人以为如此 舞龙是一种吉祥之举,此后每年的元宵节都舞“炮龙”,称“炮龙节”,一直延续至今。
宾阳炮龙节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宾阳的舞炮龙与全国各地的舞龙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中有一套严密、完整的组织机构和规定的时令性。舞炮龙当晚七时正于庙宇或社稷之处开光,由会首(或师人)咬破公鸡之冠,以鸡冠之血点亮开光龙眼后,方可万炮齐鸣,龙亦方可腾跃而起,按龙路顺序狂舞而进。但各家各户之炮如未燃尽,龙则不可离此而去。舞龙者丝毫不畏惧万炮炸响,更不惧怕炮仗弹烧自己赤膊之躯,其势其景,蔚为壮观。观龙者,多乘此时抱着小孩钻龙肚,乞求新的一年小孩快长快大,乖巧聪明、健康无恙。龙进宅宇举舞,更为吉利。有的求子心切,与龙队私下设定取“龙珠”,以求来年添丁发财,人财两旺。
近年来,宾阳炮龙节活动逐步恢复,“炮龙”由原来的几十条增加到了上百条,参加炮龙节的群众愈来愈多,每年都吸引宾阳周边的上林、马山、横县、邕宁、来宾、柳州、南宁等县市以及来自广东和国外的游客,多达20多万人,并受到新华社、路透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外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