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六联民歌

四六联民歌历史悠久,流布于上林县及周边地区,于唐朝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上林县隶南方州时,由京官、州官常到上林,带来汉文化。聪明的壮族先民将汉赋,特别是魏晋南北朝的骈赋的四六、四七句式吸收过来,与自古就有的壮族民歌相结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作加工,逐步形成四六联壮族民歌格式。
四六联民歌的发展,自唐太宗、高宗时期已初成定格。锲于上林县澄泰乡清水河畔的唐《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唐永淳元年公元宵82年立)就有四六联民歌句。“回波所利,不耕□获之□,和之所多,未乏南山之有,若池之流……卿述短辞,用申诚曲云尔!”此后四六联民歌不断发展,便成为如今腰尾互韵的定式。
四六联民歌的特点一是记以汉字,唱以壮音;二是固定曲谱,随文可唱;三是句式字数为前四后六,四六两句合十,为前半节,符合完满吉数,下半节亦为四六相对,两半节合为一小节,节数多少根据内容而定;四是尾腰共韵,错落优美;上半节首句尾字,即四六联的首句第四字起韵,押第二句,即“六”中的第四字作腰韵:第二句末,即第六字又起韵,押第三句尾字韵,即第四字韵,第三句第四字韵又押第四句第四字腰韵。
四六联民歌集诗词歌赋骈于一体,形式美,韵味浓,是丰富多彩的壮族民歌中的精华之一,同时也是中原文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文化渗透和影响的产物。其内容如其它民歌一样,多是吟唱生产、生活,抒发对生产生活的快乐与苦衷;歌唱生息环境,祖国山河,赞颂田园风光,城镇景色;祭祀贺喜,祭祀神灵以娱神寿晏、婚礼、喜晏贺喜;交友传情,联谊求婚;批判丑恶,揭露时弊等等。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