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芭蕉香火龙舞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流传于南宁市青秀区长塘镇及周边地区的一项壮族民间舞蹈,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的形成和传续,源于一个凄美的传说。据传,300多年前的一天,今长塘街邕江北岸的长塘老村,全村突然轰然陷落,倾刻村毁人亡,惨不忍睹。这当然是地震所致,但当时人们普遍认为是“龙走南岸”所致,是神龙引导村民迁赴对岸的芭蕉林定居。此后侥幸逃过这场浩劫的村民便“随龙”迁居对岸,村名为“芭蕉街”。为了铭感龙赐吉地,每年农历6月19日长塘街建街吉日,人们便以芭蕉杆扎成龙形。芭蕉根为龙头,芭蕉杆为龙身,并在龙头、龙身上遍插香火,再配以吹打乐,欢天喜地逛舞,以祈请神龙保佑新家新街和与日旺增的人丁永享太平。自那时,壮族香火龙一路舞来,直到迄今。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源自壮族师公舞,后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舞蹈形式,以师公骐鳞舞步、九罡舞步为独特的舞蹈表现形式,其舞蹈动律优美,舞蹈语汇丰富,动作节奏鲜明。芭蕉香火龙舞共有9节,每一节都以竹子编织,再用芭蕉绳捆扎,将之连成一体,再饰上芭蕉壳,扎上芭蕉叶,在龙头、龙身上插上数以千计熠熠闪亮的香火,一条熠熠生辉的九节长龙便制成了。舞龙的9名师公,一人舞一节,另有一人走在龙头前舞龙珠开路。其表演过程,主要有请圣、迎龙、拜神和感恩,主要是表达人们对龙的感激,祈请神龙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芭蕉香火龙舞是从师公娱神舞蹈中分离出来的最具艺术魅力的一支奇葩,发掘、抢救、保护壮族芭蕉香火龙舞不仅能丰富和继承民族民间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对研究民族民间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