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香火龙舞

壮族香火龙舞主要分布在南宁市良庆区缸瓦窑村及周边地区,它有别于其他舞龙民俗活动,有一整套独特的舞蹈动作和道具,动律十分强烈,是一项群众性很强,寓意深刻的壮族民间舞蹈项目。

香火龙舞原为“火龙窑”点火前奏的庆典,它源自广东佛山市的石湾镇(制陶瓷的古镇),自清代传入南宁市良庆镇缸瓦窑村一带,距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

瓦窑村近傍邕江,水路畅通,土质非常适合烧制陶器。自清乾隆以来,这里盛产的陶瓷产品凭借水路远销各地,制陶业十分兴旺,被誉为“缸瓦村”。烧陶技术十分考究,当陶坯制好并装窑后,最重要的工序就是烧窑了。吉时点火烧窑是一件十分隆重而又令人振奋的大事,为了庄严庆贺这一关乎成败的重要时刻的到来,并求得冥冥中神的护佑,使烧制的陶制品质量达到预期效果,人们按照那一孔紧挨一孔,排成长长一列的“火龙窑”的形状制作香火龙。在点火烧窑的时刻,准备好“三牲”、糖饼果品等祭品,先到土地庙焚香祭拜一番,然后鸣锣击鼓,欢天喜地的狂舞香火龙舞。这种在点火烧窑前所进行的祈祷龙神保佑烧陶成功的祭祀舞蹈,后来由娱神慢慢发展成为了一项祈求平安吉祥的民间舞蹈项目。每逢农历八月中秋十四、十五、十六日晚进行,其时良庆镇缸瓦窑村及周边地区的四邻乡间穿圩过巷,香火龙在烟花爆竹和锣鼓声中激舞,耀目的火光、缭绕的烟雾,犹如龙腾云中,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香火龙舞所用道具,是用竹蔑、树丫编扎成骨架,缠上仙人掌、老虎芋,挂上大小排灯等制作而成的龙,整条龙分龙头、龙身(9至11节)、龙尾三个部分。龙的总长约17米,需13至15人舞龙,另有一人掌龙珠,五人掌龙牌灯,五人打击乐,若干人掌鱼灯、虾灯、蟹灯、猴灯、兔灯。舞龙时,分别在龙头、龙身、龙尾上遍插点燃的香火。香火龙舞到高潮时,在四邻乡间穿圩过巷,热闹非凡,称“火龙游镇”。游龙活动结束后,舞龙的艺人把香火龙抛进邕江,以示龙归大海。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