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阳八音

宾阳八音又称文武场,起源于南宁市宾阳县芦圩镇的三联街、东门街和南街(即宾州古城),后广泛流传于芦圩、新桥、邹圩等地的一种民族民间鼓点音乐艺术形式。一般用于节日庆典、庙会、婚嫁、祭祀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

宾阳八音(文武场)之历史沿革史无记载,但据民间老艺人的口碑传说,其产生的年代大概与“宾阳炮龙”相同——即大约为公元1053年左右。因宾阳人舞炮龙总是以锣鼓(八音)开道,尽管当时的锣鼓没有如现在的八音套路齐全,但可以推断,那就是八音(文武场)的雏形。随着时代的发展,才形成现代的宾阳八音(文武场)。

宾阳八音(文武场)一般应用于雄壮与悲壮,喜庆和欢乐的场面演奏。如“舞炮龙”、“游彩架”、节日庆典、庙会、婚嫁、祭祀等大型群众文化活动中一般都离不开八音的演奏,以增加活动的热烈气氛和抹掉悲伤的阴影。八音的文场曲调时而哀怨忧伤,令人肝肠欲断、悦耳悠扬。八音的武场则铿锵有力,热烈奔放,催人奋进,令人斗志昂扬。它所演奏的曲牌有两种,即本地曲牌和广式曲牌。本地曲牌是以本地或引进其它地方较为经典曲调作为演奏的曲牌;广式曲牌则以两广音乐的曲谱作为演奏的曲牌。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