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壮族师公戏是一种从师公歌舞(巫师跳神)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壮族山歌为主要语言形式、配以壮语套白和身段动作来展开和表现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在清朝民国时期盛行。其特点是以壮族民歌音乐和曲牌为基础,具有唱词、唱腔和舞蹈,并沿用小型锣、鼓、弦琴、笛子等乐器为伴奏,极少对白,一般没有固定表演形式。其代表性剧目一般以歌颂历代宗教祖师的业绩或表现现实生活为主,如《万寿公王》、《毛鸿》、《舜儿》、《胭脂》、《传孙楼》、《壮元与乞丐》、《高山红玫瑰》、《苦妹》、《家和万事兴》等。
与其他地方的师公戏所不同的是,上林壮族师公戏抛弃了面具,采用活生生的人面身段表演,而且非常重视唱词——壮族山歌。其山歌种类繁多,从调子上分有长调民歌,短调民歌,有喜庆民歌,哀怨民歌;从民歌字数上分有五字山歌,七字山歌,三五韵,五三五山歌;从韵脚上分有尾韵,有腰尾共韵,还有尾腰韵,节奏变化,错落美妙。从句式上分,有平式山歌,跳跃式山歌,勒脚式山歌,既平实,又变化多端,情感丰富,将艺术传播与人文教育融为一体,美不胜收。